弘丹老师推荐的第四本书是《月亮和六便士》,看书之前我没有看书评,也没有看弘老师的推荐语,直接下载了阅读器上,闷头开始看。最开始看不明白,也觉得和文学没关系。
可我不太懂,为什么一本并没有写写作的书会和那么多关于写作的书放在一起推荐呢?我大概是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才阅读下去的吧。
当我把全书看完,合上阅读器的那一刻,有种热血从身体的四面八方涌来,冲破了结了痂的伤口般的感受,大约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感觉满身的汗毛都竖立着,感觉仿佛找到了寻找许久的答案,也或者,感到比以往更迷茫。一方面是因为需要沉淀,一方面是由于我的身体有些不大舒服,今天终于拿起笔,写下自己的一点感触。
(一)关于随波逐流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儿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盎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在世俗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个体内细胞一般的存在,每个人对于身体整体都不可缺少,但身体健康的生活一天,我们便被吞没在重大的整体中一日。然而身置其中的我们,渐渐冷却自己的热血,将初心更迭成人们想要的样子,我们都是热爱随波逐流的,因为那是个没有冲突的温柔世界。书中对于这种矛盾的随波逐流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在画家的第一位夫人误解画家与另一个女人走掉的时候:
“我怀疑使她肠断心伤的失恋之痛是否也掺杂着虚荣心受到损害的悲伤;这种疑心也使我很惶惑。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未经世事的人,对于人性中的悖论实难破解,稍有不慎便落入了假面的圈套,反复经历几次,当你的心不再如以往般软糯,越来越坚硬的时候,当你能笑着流泪的时候,当你能抑制厌恶逢迎欢笑的时候,便如一尾去留不经的鱼儿一般,顺着暗涌的波纹,永恒的栖息于丰饶的水乡。
“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说来,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怪异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如果一个人违反传统实际上是他这一阶层人的常规,那他在世人面前做出违反传统的事倒也不困难。相反地,他还会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又不致冒什么风险。但是我总觉得事事要邀获别人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大多数时候,人们之所以违逆自身,或者并不是不想背叛他人,而是不想背叛某种观念。没有人愿意做逆流的勇者,不顾满脸伤痕的危险,为身后人拼出一弯可随的水波。世人太爱以标榜自己的善良来刻画他人的丑恶了,这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思想里存着不可忤逆的规则,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逆行来摘得幸福的硕果,所以并不真切的期望逆行的人好过。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悲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生来一处,死去一处。来时没有邀请函,走时却奏进行曲。曾深以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尤为真理,悔于未曾愚昧,才使欣然变得如此繁杂,知识其实和财富一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七尺渐渐不够睡了,肉体和重重的感情,却严丝合缝的将我们层层包裹,每多一份爱都要多一份屏障,每多一点智慧便要少去一分清欢。
可就像鸦片一样,知识侵蚀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有了一些还想要更多更多,多到不能再多,我们看不到尽头,只能被渺如烟海的知识牵着走,在滴滴点点的采硕中,偷来那么点点滴滴的欢愉,哪怕那是我们永远不能体验的欢愉。或许,终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在凡尘琐碎之间,终觉一切相逢曾相识,愿将痴心献与尘嚣,拥有大大的智慧来做个生活的智者吧。
(二)关于爱情
“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即使头脑最清晰的人,从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实际中却不会承认爱情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具。”
大多数人对于婚姻的恐惧大抵如此,少时结了便是结了,毕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个还迷信永恒的年纪,荷尔蒙和肾上腺素会为你将终生定下。可一旦成长,当你越是一个完整的人,越觉得所有的精力不可剥夺,所有的个性不可更变,成长的越是完满,当你决心去爱的时候,当你因爱而妥协的时候,疼痛就愈加剧烈。
一段以生离死别为句点的爱情本身能够赋予人的欢乐能有几分?多的是发于本能的肉欲和随波逐流的虚荣吧。可当我们背过身去,在没有尽头的爱情附近,嗅到了激烈冒险中的情欲,我们便会变得不顾一切,忘乎所以,这不仅为展露在原本的恋爱对象面前的不堪遮了羞,也象征性的在密不透风的重重密网间做了些许挣扎——每一分圆滑都承担着自我毁灭或自我报复的风险,正如每一分真挚都裹挟着成为负担或成为枷锁的摇篮。
(三)追逐艺术
“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
我怀疑是否在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意志力多为反人性的行为服务,当真正的热爱被点燃的时候,你并不将它叫做“坚持”,你将它换做“释放”。身体内封印着一个沉睡的魔鬼,从你出生开始,就已经与你融为一体,在你的成长中,它不断的生长,强大,直到它战胜了你对所有无意义的堆叠起来的光阴的眷恋,直到它吞噬了你对了无生趣的未来懵懂的迷醉。
并非所有的朝圣者都能辙往那磕留长头的圣地,或者说,一路追寻的人,并不知道是否存在这样一片热土,以慰劳那干涸已久的欢愉,他们在无望的沙滩中步履维艰,直到突然有一天金光乍现,灵魂拂过来时的每一朵夕阳,生命便在无尽的陨落中,散射出无尽的光芒。
“作家对那些吸引着他的怪异的性格本能地感到兴趣,尽管他的道德观不以为然,对此却无能为力;直到习惯已成自然。他的感觉变得迟钝以后,这种本能常常使他非常狼狈。他喜欢观察这种多少使他感到惊异的邪恶的人性,自认这种观察是为了满足艺术的要求;但是他的真挚却迫使他承生原因的好奇心那样强烈。”
我们的敏锐和好奇始终存在,和我们心间的陈规同在,当我们无需自相批判便可以有现成的表情、声音、冲突的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为四处猎奇的人备下重礼,让我们的双眼深深望去。
(四)逃脱不了的孤独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为别人所了解。”
每一个无所事事的人都会为孤独画下自己的注解,我们属于这个世界,却也单独成为一个个世界,因为每一份微小的感触,因为每一滴不同的经历,因为谁的一个表情,因为天突然下了一场雨,每一个对周遭的观想,都会成为我们世界的一部分。
有些人来到我们的世界,但只能在其间很少的一片领地逗留,有些人离开我们的领地,带走了属于那里最为珍贵的特产,而当我们想要成为一个说书的人,我们便是那个把自己的世界敞开的人,有多少奇石嶙峋的山谷,有多少蜿蜒盘桓的溪流,有多少被侵略而留下的片片焦土,有多少被欺凌流出的斑斑血迹,我们都要敞开,任由着想来的人进来,驻足观望,为你贴上一片纱,裹上一层蜡,或者是种上一颗胡椒,埋上一颗子弹。我们或许不再感到那么孤独,但这未必能减轻痛苦。
(五)喜欢与热爱
喜欢就是想拥有,热爱就是献身于。
谨以此文献给一切不灭的热爱。
客观~好读的话留个喜欢呗~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