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做《万箭穿心》,它是由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而看完电影后,我又紧接着去看了小说。
小说不长,只有二百页子。这部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宝莉是一个十分漂亮能干的的女人,她的丈夫马学武在城里的汽车厂做了厂办主任,在长江边上买了一套新房子,正在全家人兴致高昂地准备搬入新房时,李宝莉的父亲看了房子之后,说前后四面共有七条道交叉穿过房子,是风水上极差的"万箭穿心"格局,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说起的。
李宝莉家搬入屋子后,由于李宝莉得理不饶人,稍有问题,便无法容忍的性格,使得马学武长期生活在压抑之中,故而很快与同厂的打字员发生了外遇。李宝莉发现丈夫的反常,她跟踪马学武到其开房的宾馆,并报警举报。
事情暴露后,马学武也因此被下岗,接着留下遗言,跳江自杀,在遗书中丝毫没有提到李宝莉。李宝莉认为马学武是懦弱的自杀,决定挑起家庭大旗,她做"扁担"来赡养马学武的父母,供养儿子考上大学,但她的厄运似乎真如"万箭穿心"一般,她十年如一日不休息的艰辛和付出,到头来因为儿子知道是她举报了马学武之后,并不认她这个母亲,李宝莉百般争取无果后,毅然离开这个家。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故事,从搬进新家开始,李宝莉先是失去丈夫,然后为了维持家庭,付出青春做"扁担"这项男人才做的体力活,最后,儿子在考上大学后,不认她这个母亲,并且在毕业后给爷爷奶奶买了别墅,却跟她断绝母子关系。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一部分改编,更为精炼,改得很好。这个短短的故事中,有许多极现实的东西,细思之下,生活最难以用语言传达的一些矛盾集中在一个女人身上爆发,这并非是全然的虚构。下面两个问题是我主要想探讨的。
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婚姻悲剧的原因
他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差异带来的不对等交流。李宝莉是长相十分漂亮的城里女人,没受过多少教育,马学武是农村考入大专,毕业后当了汽车厂厂办主任,所以,对于马学武的文化水平,李宝莉"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她跟其貌不扬的马学武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文化程度。所以李宝莉是漂亮的城里人,而马学武其貌不扬的乡下人,这是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俩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对等,无法进行对等有效的交流,这是交流的差异。李宝莉作为一个漂亮的城里人,很自然地认为:"像我这样长相的人,嫁给他那种人,是他的福气。他好好爱我还差不多,凭什么要我去好好爱他?"从这样的想法可以看出,两人的结合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而李宝莉是一个极简单的人,喜怒神色形于外,稍微看不顺眼,就会闹将出来,而性格很闷的马学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无法找到婚姻的存在感,长期过去,他很自然地搞出婚外恋,再加上被下岗,长期压抑下的他跳江轻生。这个现象在婚姻中很普遍,李宝莉的婚姻问题更多是出自她本人身上,她的自认为比丈夫高一等,是两人矛盾的主要来源。
人生的苦痛和幸福成正比?
小说最后,作者方方在后记中说,她想在小说中展现一个在高速发展的老工业城市中,一个不讲究生活品味,没有文化素养的人,是如何扛住"万箭穿心"的生活,向前走的女人。最后,她说,"人生有多少快乐、幸福和温暖,就会有多少辛苦、苦痛和残酷。"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展现出来的生活的苦痛与残酷,是无比现实的,但李宝莉并没有获取到人生的幸福,她获取到的幸福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在刚搬入新家时,她感到"幸福顺着些思想一直流进骨头里",她没想过,"厕所也可以是不臭的"。在这之外,她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那么,作者所讲的"人生有多少快乐、幸福和温暖,就会有多少辛苦、苦痛和残酷"是不存在的。事实上,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部温柔版的《活着》,但是却比《活着》更写实,小说传达的人生必定会有许多痛苦和残酷是普遍的事实,积极面对这些苦痛也是没错的,但是,把苦痛和幸福平等对待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在正视苦痛的同时,更积极地追求幸福。而现在大部分人就如小说所传达的一样,对好和不好是麻木的,认为苦痛是幸福的基石,我们应该从苦痛中寻找幸福,这完全是错误的逻辑,苦痛是现实,但不是我们必须要体验的东西,这种说法实际上完全忽略了人这个个体主动的意愿,也就是个人意志,而只注意到大环境的意志。
这就像每年评选感动中国的人物,大部分会认为只有克服苦难的人才值得赞许,而真正将生活一直努力过的幸福的人,大家会说他命好,这是荒谬的逻辑,我认为,苦日子是很好过的,是一条逼着往前走的路,而幸福的日子并不好过,这需要更多个人意志主动的干涉。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习惯于把一切交给时间和命运来抉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样的逻辑,是一个流氓逻辑。我们应该学着更主动地追求幸福。
事实上,李宝莉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在丈夫死后,还能赡养公公婆婆,小说中也说她是"刀子嘴菩萨心",只因为她性格火爆,说话刻薄,这些小弱点便促使她的人生走向一个巨大的悲剧之中。我不认为她经受的痛苦是她应得的。故我不赞成作者的苦难幸福论调,但这部作品是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