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所有的修行功课都指向了“松弛感”,于是写文谈谈。修佛保持松弛感,必须要做到心无挂碍,而做到了心无挂碍,其实就已经离佛不远了。如心经所言:“无挂碍故,无论松弛感-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身体保持松弛感,所有经络就能与天地相合。而与天地相合,才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至于商业、感情,甚至旅行打球子女教育,松弛感也是最大的那个窍诀。老子说的“无为”、庄子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佛祖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质上说的都是松弛感。
一:对待万物的松弛感
松弛感首先体现在我们对待万物的态度。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误区:“如果我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比如有多少钱或者做到什么职位,我就会很松弛很快乐”。其实只要对结果有期待对生命有要求,那么达到一个状态就又会憧憬另一个状态。这是人性,永无停歇。只有不管面对多惨多失败的境遇都能保持平和的状态,真正在内心深处允许一切事情发生,人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松弛。穷人希望自己不再为温饱操心;中产寄希望于跻身上流社会;富人为了行业地位和福布斯的排名奋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还缺些什么,这样的比拼永无止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只有做到每一个当下都允许一切可能发生,人生才真正会有松弛感。无论遇到多大的失败和多惨的境遇,最终一切也都将归于尘土,而生命这场体验的旅程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波折才更加丰满。
拿子女教育来说,国内这些年教育很卷,各种鸡娃也是层出不穷。其实孩子的焦虑,大部分都是父母传导过去的。学校和社会氛围变得内卷,家长更应该帮助孩子放松,而不是助长这种内卷,只是可惜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没这样的认知。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出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并自愿为之努力。这就需要父母保持松弛感,也就是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允许孩子功课学习慢一些、允许孩子阶段性的退步、甚至允许孩子就是不善于学习。家长是用社会统一规范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但却忘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孩子反应就是慢、有的孩子学习就是有起伏、还有的孩子是体育文艺的料根本不适合学数理化。而这个世界,也正是有这些多样化的人群才美好。家长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不努力考不上好大学,以后到了社会怎么办?”但实际上被鸡娃长大的孩子,不管是不是好大学毕业,心理上都不是很健康,到了社会反而问题一堆。而如果在学生时代就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方向,孩子到了社会用放松的心态去工作和生活,是不是好大学毕业反而不重要了。况且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能靠孩子自己不断试错和总结才能形成,任何其他人的说教都用处不大。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孩子也是如此。也许他之后的人生,比你期望的精彩的多,你又为什么以你的认知来要求孩子?!给每个独立的生命自由,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父母的使命,只是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在旁边看着就好。
对待事业和工作也是如此,要允许一切事情发生。一个人之所以焦虑,除了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真正热爱以外,就是对结果的执着。很多人做股票,但只有很少的人赚钱。如果你去问一个长期股票赚钱的人有啥技巧,他肯定会告诉你:“放松、耐心、平常心”。越是放松允许一切发生,事业和工作越成功。焦虑会让自己的思维聚焦在具体细节,而对整体格局的关注不够。只有足够松弛,松弛到允许一切发生,才能把握大势,这就是无数成功人士的秘诀“心法”,也就是所谓的“道”。选择比努力重要大家都懂。但其实更极端的说,努力有时候是个缺点。因为努力会让你陷在细节里,无法站在宏观进行思考,从而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不断试错尝试也是能做出正确选择的必要心态。因此我很赞同一位师兄的话:“那些最成功的人可能大部分时间不在市场里,而是在某个地方旅行,或者在某个遥远的咖啡馆或者书院里思考……”。
对待爱情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感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方不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期待。本质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满足你的所有期待,所以在主体需求相互匹配的前提下,其它的应该是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否则你不管换成什么样的伴侣,都会陷入“这方面可以,那方面又不行”的无解误区。找伴侣要找价值观基本相似,性格脾气互相能处得来,还有相互之间有感觉的。至于其它的,比如物质、钱财、工作、学历、家境等等,都是次要的,可惜现代人完全搞反了。
国家为了发展必须建立一套体系,而管理老百姓服从这个体系的方法就是树榜样或者立规范。因为互相比较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民众都会沿着这条榜样和规范之路努力奋斗。但从人生的本质来讲,这条路其实是不幸福和身体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人生的幸福感取决于每一个当下的喜乐,而不是在互相比较中耗尽自己的一生,不应该去比较名利也不应该去比较仁义礼智。身体也是如此,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六贼,气血和能量都从这六个地方被消耗掉,松弛才是养生的不二秘诀。《庄子》中黄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告诉黄帝养身的根本是不要被名利酒色等外物欲望过多消耗,而是要把精气神向内回收,也就是所谓的精神内守。其实从实际经历过的那些事来说,越是对结果有执着结果往往越差。我见过的那些各行各业的高手,都是能在自己领域保持平常心和极度松弛的那一类人。从更大的天道来说,我们能在这个世界自由生长,老天已经给的够多了,对结果不应该要求太多。允许一切发生,生命就变成了一场美妙体验的旅程,多么美好啊。
二:对待生死的松弛感
如果我们对待万物都能有松弛感,那么对待自己也自然是松弛的。如果还要深究一下的话,也许生老病死是最极致的考验吧。人生到头来,终是逃不过生死。其实生死这种事都是天定的,我们只能喜悦的接受。既然无法逃避生老病死,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养成为小事快乐的习惯。事业需要抓住一生中的两三次大机会,而人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找到快乐。无论佛法道法还是基督伊斯兰,所有大道的根本都是让我们认识到宇宙的合一性,让我们无分别的看待这个世界。所谓成败得失贫穷富贵,都只是“相”,本质都是空的。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修行,就是不被人世间的各种“相”所迷,而是在对“相”的觉照中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这个觉照的窍诀,就是允许一切“相”的发生。所谓缘起性空,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相”而已,本性为空,因此不必执着。但不可执着于有,也不可执着于空,对于因缘而生的万事万物,只需要随顺就好。因此从佛法的最深奥义来说,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也是根本法门。对于如何做到,千万不要想着从生死开始,那个谁也做不到。从允许自己失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伴侣有毛病、允许工作不顺利、允许生活各种磕磕绊绊开始。每一天遇到的所有对境,都喜悦的接受。只有做到了这些日常小事,才能做到面对生死的时候依然“允许一切事情发生”。那时候,就大彻大悟了,这一生的功课也就圆满了。
三:每年至少做一件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情
人生如此短暂,时间总是飞逝而过。当我们老的走不动路了,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放下回首往事的时候,什么才是让你终身难忘的事情。我打赌,那些名利的得失纷争你早已经淡忘了,留在记忆深处的可能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可能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是一项无怨无悔的公益、亦可能是一段内心成长的禅修。或者,是陪着孩子家人一起成长的过往故事,亦或是人生最困难时期的那些坚守和度过。只有简单而又不功利的生活才能带来快乐,因此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修心、修行、公益,行走天涯,感悟人生。
每个人都期待丰满的人生,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去尝试,核心是各种顾虑太多,无法保持松弛感。因此,每个人都在世俗的框架里过完一生。年轻时不敢尝试各种可能,年老时又抱怨命运不公自己一事无成。所以,松弛感不是简单的功课,而是此生最大的修行。当我们真正能保持松弛感,做到允许一切事情发生的时候,生命就变成了一段美妙的旅程,即使生死都不能让其改变。我们的世界无限广阔,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都成为养料,滋养我们的人生。我们甚至可以让人生更加丰盈,主动去经历一些让我们不负此生的体验。有一个针对濒死老人的访问纪录片,里面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没有哪个老人是后悔做了什么,后悔的都是没有去做什么。虽然一切相都是虚妄,但即使是一场游戏,那我们也要把人生这场戏过得尽量精彩吧。况且简单重复且和大多数人雷同的人生会让时间变短,因为记忆的单调和重复性会自动覆盖掉很多场景。唯有丰富的人生场景,会让记忆体不断增加内容,生命的时间也就不知不觉延长了。现在就出发吧,每年给自己一个计划,至少做一件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想想看,这样的活法等你老了走不动的时候,那沉甸甸的回忆是多么的骄傲啊,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