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品头论足,大家欢快地说着这家长道着那家短,八卦着娱乐明星,似乎闲时的乐趣就在这一刻。
人就是这样两面性,既喜欢评论别人,又害怕被别人评论。
一种米养百种人,如何可能做到让大家都喜欢呢? 恐怕圣人都不行。我们又不是人民币,哪能做到事事称如人意 。
评价只是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的主观思想又怎能代表你的思想呢?他的评价只能证明他的认知水平,那我们为何还要为他人的无知来买单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第一,里面记载了,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人不知而不愠,告诉我们受委曲、被奚落、遭怀疑的情况下不迁怒,不妒嫉,也不怒气。只要我们做到了,就会马到成功,水到渠成。俗话说:有花自然香,花香蜂自来。
我们一直在强调自我的修养,就要反思自己平时说话是不是也会伤害别人。
还记得那个身患癌症的女孩吗?因为没有给一位老大爷让座,大家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她、网暴她。无人关心她、理解她,甚至还强迫她公开道歉,最终承受不了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痛苦,以自我终结生命结束了她的一生。
可想而知,语言的力量多么强大。当它是积极的时候,可以温暖一个濒临崩溃的人。当他是消极的时候。就像那压倒骆驼最后的那根稻草一样,既凶残还觉得无辜。
那为什么日常我们非要做那个对别人苛刻的人呢?少评论他人,多修炼自己,尽量做到不去伤害他人 ,也不要让他人伤害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当避免不了别人的言语攻击时,那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苏东坡很高兴地穿起大袍,坐在佛印禅师的对面。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头一转,问佛印禅师道:
“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
“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
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觉得很甜!当苏东坡感到得意的时候,恰巧佛印禅师又反问苏东坡道:
“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看佛印禅师穿着大袍,婆娑于地,这一下给他抓到机会了,他连讥带讽地答道:
“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答后,偷看佛印禅师一下,看他有什么表示,只见佛印禅师眼观鼻,鼻观心默然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
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
苏小妹问道:“大哥为何如此得意?”
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小妹不觉一笑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
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告诉我们, 切莫以不好的言语去对他人妄加诽谤揣测 ,你的语言不一定是别人真实的面目,却一定是你本心的映射。
就连苏东坡都免不了以世俗的眼光来说别人,我们普通人又如何能做得到呢?那既然改变不了他人,也就只能自我修心。当我们真的能做到,走自己的路随别人去说时,也就真的做到了如孔子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