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似乎没有讲什么故事,但还是能从中提取出一些线索。市子从小在日本东北部小森这个村子里长大,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看样子不像是一个村妇,但是很享受这里的田园生活。妈妈热心于做各种时令美食,并把做法记录下来。后来,市子的妈妈突然消失了,去了大城市。市子也在大城市住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而回到小森,一个人生活。这可能也跟市子的性格有关系,她有点儿像女汉子,在城市里和男友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们俩路过胡禿子树,男友说是另一种植物,可市子认定了这是家乡的胡秃子,还要自己跳起来去摘。可是男友能够到果子,她够不到。她想“我是乡下姑娘,能比的只有体力,可是他能抓到,自己却抓不到,觉得好不甘心。”要是别的日本女孩,可能撒着娇央求男友给自己摘,并且说:“好好好,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她和男友分手并回到了小森,所以,最后闺蜜说她真说“红颜薄命”。这个小细节一方面表现了市子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倔强的性格。
一个年轻的女孩,在一个看似封闭的类似于世外桃源的乡村生活,自己做饭、自己下田干活儿、自己走很远的路去买生活用品。这在今天的中国这个年龄的女孩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不说又苦又累的农活,光是寂寞,就让人难以忍受。但是市子一个人默默享受着干不完的农活儿、享受着乡村的静谧。她不是不想念母亲,她看的母亲留下的那个食谱就是对母亲的回忆,自己做出来的母亲的味道,何尝不是对往昔的回忆。这个乡村的故事不像中国的乡土小说里充满了苦难,相反,镜头里呈现的是田园诗。
这是个地道的小清新风格的电影。日本人提倡小而美,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地少人多,不可能出现中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那样的宏大场面,但是日本擅长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森这样一个小小村庄,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呈现出了精致的美感。带着露水的红彤彤的西红柿、绿幽幽的草地、雨夜的静谧、雪后的澄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市子的这种劳作,让我想起了僧人的修行,中国的僧人,把劳动、打扫、种田叫做出坡。在最初的佛教,为了修行忍辱,为了降低我慢,僧人们是不起火做饭的,只是去乞食。因为这也是一种修行。现在的小乘佛教国家的僧人们依然保持着次第乞食的佛教仪轨。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中国老百姓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僧人自己种田,衍生出了中国特色的农耕禅,也成了一种修行方式。关于出坡,还有这样一则公案,一位青年僧侣请教赵州禅师:“弟子刚入佛门,恳请禅师慈悲教导,引领契悟禅道。”赵州禅师问:“吃过饭了没有?”青年僧侣回答:“用过了!”“既然吃过饭,那去洗碗吧!”赵州禅师说。过了一会儿,青年僧回来说:“碗已洗净了。”赵州禅师又道:“去扫一扫地吧!”青年僧侣忍不住了,问道:“难道参禅学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赵州禅师回答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叫做禅法?”
市子的生活,也是一种修行,在劳作中体悟自然、体悟人生。这是喧嚣都市里的女孩子体会不到的。我一向认为,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最强大的,最有力量的。市子的坚强和忍耐,苦中作乐,是她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这是一部舌尖上的日本,甚至有网友总结出了一套食谱。与中国人的食物相比,日本饮食有追求食物原汁原味的精神,而这也是日本禅宗对饮食的理念。日本人更崇尚自然的味道,食物做法更简单,调味料少,力求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所以他们的刺身之类的食物很有名气。而中国的食物,即使乌江榨菜都是三腌三榨,更别提红楼梦中的茄鲞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大部分都是精工细作,或者是各种调味料的组合,要么就说打亲情牌,真正做到朴素的真是少而又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箪食、一瓢饮,皆是禅。
PS:糖水栗子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