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山樵夫
对清华园的荷塘,我情有独钟。
每次去清华大学,我都要去荷塘边站站、坐坐、走走,或凝眸于那清清碧波,或塘边小憩,或于塘边踱步沉思,特别是荷塘边朱自清先生的塑像,更引发我不尽的思绪,站在朱先生身边,与先生脉脉对视,似有不尽的话语向先生倾吐。
先生,自18岁那年,您负箧北上,游学北京。此时,父亲赋闲,祖母病故,家道败落,您已品味生活的酸辛。但,改名“自清”足见您在逆境中的志向和决心。
您是幸福的,燕园的文化浪潮,撞击着您的心扉,为您打开了认识新世界的大门,您站立于“五.四”怒涛的浪尖,加入到这改变中国的洪流中,那时,您青春勃发豪情似火呀,先生!
您没有忘怀故乡,江南是您魂牵梦绕的地方。带着燕园文化的温热,您又一次踏上了江南的行程。杭州、扬州、台州、温州,您操起了教鞭,游走于城乡的课堂,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这里又成了启迪您文学灵感的土壤,《匆匆》、《温州的踪迹》也是您向故土真情的表白。
像众多的游子一样,热爱故乡,又必须离开故乡。故乡五年的依偎,您又一次北上,又到了您寻梦的地方,清华园旖旎的风光吸引了您,您把自己留在了这清清的荷塘。
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白色恐怖、血雨腥风,您彷徨了,您困惑了,中国向哪里走呀,您的路又在哪里?恍惚之中,您只有躲进书斋,埋头于我们民族曾经的繁荣与平静,这时候,您只想做一位学者,只想把自己深深埋进那久远的年代,做一清清静静的书生。
先生,您徒有美好的愿望,窗外捉人的枪棒在飞舞,罪恶的子弹在吞噬善良的生命,满目创痍的祖国在流血,曾经团结的同盟在厮杀。这一切来得这样突然,让您心碎,让您茫然。先生,您真的不该生在这个时候,这是一个读书不得,清净不得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您的心能平静吗?
于是,您深夜难眠,您只有来到这静静的塘边。在这苍茫的月下,月色知道您的心思,如水的月华偏偏隔着淡淡的云,如同您寂寞的哀愁,清风吹拂着您的乱发,轻轻梳理着您缠绕于心的愁思。此时,荷塘就如同您的相知。她呈给您素雅的、朦胧的倩影,那朵朵白色的荷花,恰似一个个仙子,用清香抚慰您躁动的心,让您暂时忘了烦恼,忘了痛苦。先生,您真该变作一尾游鱼,掩藏于这脉脉的流水之中。
可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蝉声和蛙声把您从梦中惊醒。任凭画一般的美景如何替代了血写的现实,多少朋辈成新鬼,几回酣睡惊噩梦。
终于,您走出书斋,走向了战场。闻先生,您的挚友,用血肉之躯去赢得民主和平,您置安危于度外,慷慨陈辞,抗议暴行。
谁说您是一文弱书生,您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先生!
您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先生,您是我们民族的斗士!曾多次拜读您的文章,神往于您如诗入画的生花妙笔,我佩服您的学识,但我景仰您的气节。我始终认为您首先是一位忠诚爱国的志士,其次才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无数青年从您身上汲取的是奋斗的力量和成长的给养。
先生,现在,您在静静凝望您钟爱的荷塘和您毕生为之奋斗的清华,您一定看到了闻先生手执烟斗沉思的雕像。在你们的身后,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代学子和走向未来的祖国……
听,年轻的笑声惊走了荷塘的游鱼,催开了荷塘绽放的红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