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不知道怎得跟岳母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很坦诚的互相说了关于二胎问题和目前教育中的冲突和顾虑。
聊完后,我问老婆,“是不是我今天说的有点多了,不自觉地又说了很多思维升级类的内容,虽然我很努力的想用偏传统的方式,把这个问题给老人家解释清楚,但是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其实越解释越乱”。所以聊完后我想给干脆给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的想法吧,正好马上假期就要结束了,籍此恢复一下工作状态。
简单的说,对我来说孩子的教育首要解决是两个问题
一、人生的意义
这应该是10后这代人最最重要的问题了,从6、7、8、9这么几代人一路看下来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各代人互不理解。因为每一代都处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中,所以大家的思维模式近乎完全不同,仔细观察整个发展的历程,其实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那就是一代比一代个性了。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大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表现自我,所以每一代人在青少年时都会被称为“最不靠谱的一代”。
这种情况会不会继续发展下去我也并不能做出什么预测,但是照目前的趋势恐怕10后这一代是到目前为止物质上最丰富的一代了。这会产生一个前人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因为物质太丰富了,所以他们会缺乏工作的动力,更要不要去谈什么奋斗、什么升级、持续学习之类的话题。不缺吃、不缺喝、想买什么也基本都可以买,太奢侈的东西恐怕大多数人也不会想,让他们去工作必然会缺乏驱动力。
其实一直到80后,大家大多工作的意义还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从开始要解决今天吃什么、后来改为解决老了吃什么。还是因为物质的不充裕,大家都很紧迫,不能不工作,一周不工作下周饭钱不知道从哪来。
从90后开始,这个状况其实已经发生变化,为什么大家都说90后是很“自我”的一代人,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看你脸色吃饭了,10后马上开始工作了,我想这将是更个性和自我的一代人。
推论下去,你们我们的孩子们,00后这一代人,不知道会变成什么鬼。
所以我定义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他们人生意义的问题。不然等他们进去叛逆期,绝对有你受了,那时开始他们的人生就剩下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寻求刺激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等他们踏入社会,逃避会大于拥抱,不高兴绝对不伺候,人生变成一个悲剧的概率太高了。想想都可怕,所以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不光是吃喝刺激,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能等他们在学校、在社会上自己苦苦寻觅。
我们这代人思维成长的过程大多是自然演变的,但是有一个隐藏的主线是饥饿感,在填饱自己的隐性条件上,有的人升级了自我、有的人没升级,是不是能成功要看运气、看努力,但是大都可能没什么引导,自己苦苦寻觅为主。
如果我们让他们也自然演变会有两个问题,一个背景不同了,他们没有饥饿感,所以没有隐藏的主线;二个,一代一代的都是自然演变的话,那上一代的经验其实浪费了。
当然要跟我们上一代引导我们还是有所有不同,我们的上一代也怕他们经验浪费了,所以一在引导我们,比如做公务员的最好的、比如多要几个孩子,他们有个隐性的想法,就是希望我们和他们过一样的人生(实话实话其实他们的经验也不错,官本位的前提前,确实他们的想法收益很稳定)。我们这代人的引导,我想会更开放一些,和孩子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给对方参考,而不是希望他们和我们过一样的人生。
二、良好的思维模式
今天说起二胎的时候,我说了几个例子,一个是现在我这一代人,真正有挣钱能力的并不多,大都也就是解决一个温饱。这样带来一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很潇洒但是实际上很拮据,所以就会出现一个特别恶心的情况,对外潇洒,对内拮据。为了一点点钱,兄弟反目、家庭内讧的,现在恐怕绝对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这时候老人所说的,多要几个孩子以后有事的时候可以互相照应,恐怕基本是天方夜谈了,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估计都能活活气死。
就算是没有经济问题,现在有个大家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矛盾还是会大于亲情的。
很残酷的就是每个人必须选其中一种矛盾,如果孩子们都留在身边一个比一个没出息,就会出现经济问题,婆媳矛盾、不孝各种问题。如果送他们去闯去展翅,就选了第二种矛盾,天南海北的有没有孩子也区别不大,感情单薄。
所以二胎是个需要特别科学计算的问题,不是你随口来个给孩子找个伴,自己高兴就要了一个(财务自由的请随意)。这是对两代三家人都影响极大,影响半生的问题,这都随意的话,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需要认真起来。
我们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家庭风格,不再从家里抠钱,开始想如何给家人做输出,当然还是因为大家很饥饿所以可能并没有做的多么好!家麒上段时间跟我聊家事,说他给奶奶买了套房,老人家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她百年之后这房子怎么才能重新回到他大孙子手里。他特别郑重的给老人家说,这套房就是为了孝敬她的,他完全不愿意让这套房子再回来,有亲戚不方便的,就送给亲戚住,不谈租金,随便白住,老人高兴就行。那天聊了很多,也不像我说的这么干巴,其实听完我有点热泪盈眶,这才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该传承的事,我做的不如他。
今天我特备郑重的给老岳母说,我只打算要这一个孩子所以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他应该是很豁达的,不是家长里短的,他应该是很通透的。我描述不好,只能用通透来形容了。我的能力现在只能好好培养这一个孩子,再要一个的话就没有能力培养了。而且我并不想让我的人生和孩子完全绑在一起,我要有我的生活,我的精力要绝大多数投在工作上、投在升级我自己上,所以我没有精力要第二个孩子了。
好吧,跑题了,说说为什么第二重要的是思维模式。首先肯定最重要的是避免上面的种种问题的发生,这样大家都会生活的很愉快。另外呢,其实我们工作这么多年发现,虽然我们努力的上了这么多年学,但是并没有卵用,绝大多数,上了多少年就等于浪费了多少光阴。因为那么多年学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印象也没有任何用途。这里我不是宣扬上学无用论,上学必然有用,但是一定要想好怎么上。其实看看就算上到北大、清华,又如何呢,并不代表成功,与我们大多数人定义的成功还是南辕北辙。所有人出校园的那一刻还是需要从头学习一种思维模式,来给自己赋予真正的价值。当然不可否认,名校毕业平均成功率要高非常多,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浪费那么多年光阴的理由。
学是一定要上的,上学是为了什么就要重新论证了。我定义为“为了见识更多人生的精彩”。所以为什么不能从小就照着目标去呢,而不是从来不说目标只是说学习学习。
难道上幼儿园就是为了上一个小学、上小学就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就是为了上大学吗?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人生的每一个时光都应该有他的精彩。为什么思路一定是在社会上碰壁无数后才有可能成熟呢,这完全是无稽之谈。那么多年的人生时光我们都用来“学习”,居然最后思维是0,非要到社会后自然成长,运气好顿悟了,运气不好神经了,这他X不是扯淡吗!这就是浪费光阴。他的每一个人生历程,对我来说都要论证价值,而不是这个小学便宜、这小学是公立的,这样的问题完全没有意义!我不能替他走人生路,但是我不希望在我做他的监护人这段时间内所做的事就是浪费时间。
甩一个话题出来吧!你们说一个人成功(不是单指有钱)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上过什么学校?亦或思想通透呢?我会选后者,因为所有事情的前提都是想明白了,去学习也好、去奋斗也好、去做什么都好,没想明白的人都很难做好。所以,既然不是前者的话,我们把人生最棒的十几年放在为了上过什么学校上,是不是有点太傻了。我一定不会把我做他监护人这几年能做的决定,做成去上个不知所谓的小学吧!
为啥老提小学呢?因为,最近很多人给我说,小学老师啥也不管,上学并不得到啥,下学作业在手机上,美其名曰家长参与教育,题目都看不懂的小孩,只能考家长,甚至有威胁家长要参加各种学校活动,不然孩子受到的待遇不通。其实我一直在腹诽,这样的学校还让孩子去干啥,就是找个人看孩子,而且都看不好。我们能不能珍惜一点孩子的时间啊!
以上是我对教育的两个看法,可能比较偏激,也有很多写的不在调上,大家瞎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