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提到父母的嘴都是“开过光的”,所以在和孩子相处时,多用一些积极正向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沟通。有家长反馈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就说出来了怎么办呢?
其实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我们经常是从一个后知后觉的状态走到先知先觉的程度。
什么是后知后觉呢,骂完孩子之后意识到刚才那句话说太重了,或者要是换成鼓励的就更好了,事后觉察到了,但最起码也比一直没觉察强很多。先知先觉就是已经觉察到,并且实际也已经能做到(至少绝大部分)。
从家长们的反馈来看,知道了这个道理,但如何去做成了一大难关,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所以接下来分享一下可以如何做?
第一、事后做记录,区分是真的因为孩子引起的还是自己本身就带着情绪。
当问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很多家长会提到更多的是自己本身就焦头烂额的,再看到孩子这样的情况,更焦急,于是情绪就来了。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大脑根本就没有理智可言,平时不可能说出的话,不可能做出的行为都可能在这个状态下出现,比如打骂孩子,比如夫妻吵架打架等等。
所以学会记录这些,先了解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也可能有人会说当然会因为孩子啊,如果他能好好写作业,如果他能听我们话,我也不会发脾气了呢。但这个时候只需要回想一下我们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就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更好的沟通。
如果真的是因为我们本身就带着情绪回家了,那么就要参考一下第二条。
第二、进家门前,把负面情绪留在门外
有很多人给我提过一个现象,为什么别人都说我老公/老婆/父母脾气特好,但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呢,我觉得他/她脾气特大?
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只是我们做了个划分:外人和家人。面对外人,我能控制了自己的脾气,面对家人,没必要啊。所以结果就是完全弄反了,有情绪在家里发泄,面对外人一团和气。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要不是我孩子/另一半,我才懒的说那么多呢。我只有在家的时候才自在,才能有什么说什么。反正对他们发脾气,第二天就又好了,该干嘛干嘛……
可是长期这样,结果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所以现在更提倡在进家门前,把负面情绪留在门外。有情绪,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证明咱们是正常人,只是如何调整是关键。
调整情绪的方式其实有很多,比如跑步,做运动,听音乐,记日记,找人倾诉等等,最起码要有一种适合于自己的调整方式。
当然如果已经把情绪带入家中了,请参考第三条。
第三、在家里设计一个情绪调节角落。
面对一些问题,已经带回了家中,或者在那一刻有了负面情绪,有些难听的话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那么赶紧点按一下暂停键。
暂停是为了不在情绪状态去处理问题,因为那样的结果通常是无效的,甚至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可以回想以往是否是如此?)
那么暂停之后我们要做的是找一个地方来调整情绪,所以可以在家里设计一个情绪调节角落,同时也是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让他明白他也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调整。
可以是卫生间,也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设计的一个角落,比如有些家长和孩子一起用纸箱子做了个情绪角,有的还可以起个名字,里面放些小说,故事书,笑话等等都可以。当我们在这个地方调整好了,再和孩子谈谈之前遇到的问题呢。
当然在去角落之前可以和对方说一下“妈妈/爸爸目前心情很不好,我要去情绪角落调整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再谈”,当然如果是孩子有情绪,也是可以这样来沟通。
那么经过这样的不断的实践练习,相信我们大家会更好的调整好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方式来帮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