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这是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他能够说出这么有艺术的言语,也是基于他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尊师重道。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
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这意思是说文王武王他们都是周朝开朝的圣王,武王是文王的儿子,武王建立的周朝,追认他自己的父亲做文王,他们都是圣人。武王的弟弟周公,协助武王建立天下,制礼作乐,做了《周礼》。《周礼》是周朝的宪法,近代的哲学家方东美先生说,《周礼》是历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它不叫法,它叫礼,礼比法更好。法是什么?强制性的,你一定要遵守。礼是什么?让他自发性的,人与人之间自然要遵守的这些规矩。有礼,这个社会就叫治世、太平盛世;如果礼没有了,这个叫乱世。
周朝八百年,西周灭了之后,东周开始就进入乱世。到了东周末年春秋时期,这已经是相当之乱,孔子是在春秋时期。可是文王武王之道,就是圣人之道还流传到当时,春秋时候还能见到,所以叫“未坠于地”。文王武王虽然不在了,他们的道没有随之丧失,一直流传下来,在这世间还能见到。谁来传道?“在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是说只在典籍里面,是靠人去传的,因为道要行出来。譬如说孝道,孝道如果只是写在文字上,我们很难去体会,仅仅只是文字。但是如果真正看到孝子,我们体会就不一样,孝子能传孝道。还有君臣之道,君臣之道如果有忠臣就能传,有明君就能传,君仁臣忠。“文武之道”在这人间,具体来讲体现在五伦大道,就是人与人之间五种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人在这社会上不能离开这五种关系。
子贡就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这个“识”是讲作记字讲,记忆的记,像默而识之,这就是记忆的意思。“贤者”,才气大、德高才大之人,才华的才,他们能够记得远大的这方面的道,他们能行大道。“不贤者”,能记得末小的,他们就能行末小的。但是无论大小,无不是文武之道,也无不是我们自性本善。有的人行大善,有的人行小善,大善、小善都不离自性,都是道。
所以子贡在这里赞叹夫子,说他“何常师之有”,哪里有常师,没有固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