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让我感触颇深。
视频中,姐姐在爸爸怀里撒着娇,两人对视几秒之后,爸爸便一副疼爱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并互动着:“作业写完了啊?语文数学都写完了吗?”女儿极其享受的回答:“嗯,写完了。”爸爸接着关心女儿:“写的什么……”
没等爸爸把话说完,独自站在地上受冷漠的儿子心烦意乱了。他十分不满地指着父女俩:“你俩怎么又这样?”爸爸故意逗儿子:“怎么了?”儿子心有不平地对爸爸说:“我一会儿给你说个事儿,你就不会喜欢我姐姐了。”爸爸一边抱着女儿,一边好奇地问:“啥事啊?”
“你看见没有,铅笔橡皮都扔在地上。”儿子憋着小嘴,指着地面愤愤不平地给爸爸检举自己的姐姐。爸爸依然宠溺地询问着:“妞妞,铅笔橡皮怎么扔地上?”女儿赶紧解释着:“爸爸我不知道,我现在就去拾起来!”爸爸一丝生气的样子都没有,只是温柔的告诉女儿:“去吧,以后东西可不能乱扔啊。”
见爸爸竟然毫无一丝一毫责备姐姐的意思,小男孩委屈极了,他激动得舞动凶手,并奶声奶气的质问爸爸:“爸爸,这就完啦?”爸爸并没有顾及儿子的不满意,反而嬉皮笑脸的回答:“完了,怎么啦?那你还想爸爸怎么样啊?让爸爸打姐姐一顿?”
儿子恳切地看着爸爸:“对哦!”本来小男孩以为爸爸读懂了自己的心思,脸上还流露出了一丝喜悦的表情,可爸爸却抛出一句:“你就这么狠心吗?”此时小男孩就像绝望了一样,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并不服气的他伸出一个手指头指着爸爸:“你想一想,是我干的,你会这么温柔吗?”小暖男哽咽了,看得出他强忍着泪水往肚里吞的难受,憋着嘴,咬着牙,看上去定有万般疼痛。
此时的爸爸,依然未意识到自己平日里对两个孩子的区别对待,已经促成了儿子心中很多不满的情绪。他狡辩着:“爸爸平时很温柔的。”儿子坚定不移地回答:“你温柔?不温柔!”爸爸的耐心已经不足了,他加大分贝冲儿子吼着:“行了,滚蛋!”
过了好一会儿,儿子的怒火依然未消,他专门在爸爸面前表露出一副极其生气的样子,想要获取爸爸的重视和注意。终于爸爸看见了他的表情,问他怎么了,他相当生气,数次哽咽得说不出话来,难受好一会儿之后才完整的讲出:“我越想越气,你以后能不能对我温柔一点!我要求不高,像对姐姐一样对我就行。”
爸爸强行狡辩着:“你姐姐是女孩子,你是男孩子,我们跟女孩子说话是不能那么大声的。”小男孩并不认可这个借口,反而强调着:“但是我的心也是很脆弱的。你一回来就搂姐姐,都没搂过我。”爸爸振振有词的质问着:“我没搂过你吗?”小男孩继续一副强吞泪水的样子对爸爸说:“只有我感冒的时候,你搂我一下,平时你一次都没有搂过我。”
“我是不乖啊,还是我不可爱啊?你跟我说。”小男孩继续追问着爸爸,可爸爸却简单的糊弄了两句,便把矛头指向了儿子:“我发现你怎么学大人说话?太过成熟了也不好啊!”小男孩满是疑惑:“那怎么办啊,你天天对姐姐那么好,我不学着懂事,那你不是更不喜欢我了吗?”
视频中的小男孩委屈极了,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庭都已经拥有了2个宝宝,这种现象我相信不只是视频中的这一个家庭,生活中肯定有许多这样的家家庭,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父母都是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第一种:男孩让着女孩
很多家庭的家长都认为男孩应该让着女孩,家庭里有2个孩子的,不论男孩是大是小,就应该让着女孩,对待男孩很是严厉,对待女孩很是温柔,当2个孩子犯错误时,不论是谁的责任,往往都是男孩子挨说。
当女孩子稍微有一点点进步或者是成就时就会得到家长很大的肯定,而男孩子往往是付出了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却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与夸奖。
第二种:重男轻女
这在生活中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家庭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位爷爷当孩子出生以后看到是女孩,立刻就不高兴了,以后也很少去看孩子,好像都没有抱过孩子,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很多家庭都把培养的重心放在了男孩子身上,对女孩子基本上就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而对男孩子却是百般用心,悉心培养。
第三种:大的让着小的
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想法,也会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护着弟弟妹妹”,“你是哥哥(姐姐),你要照顾弟弟妹妹”等等,这样的话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却不知这样有的时候反而会害了你的孩子。
其实不论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大的也好,小的也好,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要认为男孩子的承受力比女孩子强,男孩子就应该严加管教,女孩子就应该惯养,男孩子的心理也是很脆弱的,也是需要加大的关心与呵护的,也不要认为大的就一定比小的强,只要没脱离青少年时期,那么他就还是个孩子,也一样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到一碗水端平呢?
北京海淀区某小学陆老师认为: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首先要有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的意识,尽量给予两个孩子同样多的爱,不要厚此薄彼。因为,大孩儿并没有长大,只是家里有了更小的孩子,家长从心理上觉得大孩长大了。
陆老师表示:“爸妈偏不偏心,重要的不是爸妈心里怎么想,而是孩子怎么看。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是公平的、尊重的、关注和重视的。即便家长精力有限,不能陪伴大孩子,也要跟大孩子讲清楚,爸爸妈妈只是暂时让他自己玩或看书,并告知具体的陪伴时间。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并渴望与爸妈单独相处。在这一点上,父母一定要说到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就在身边。”
在很多孩子、特别是幼小的孩子眼里,“公平”等于“完全相同”。
陆老师认为,爸爸妈妈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不一样”也是“公平”。比如规定好姐弟俩不同的就寝时间,姐姐年龄大,可以晚半个小时睡觉;弟弟不需要练琴,晚饭后可以玩,而姐姐必须弹琴后才可以玩……“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了解,在一定规则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慢慢孩子也会了解,区别对待不是不公平,而是基于孩子的不同。”陆老师说。
承认、尊重和包容孩子的个性差异,父母需要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相处模式,比如让一个孩子上艺术课,让另一个去踢足球,是基于他们不同的能力和各自的兴趣意愿而做出的发展规划。虽然方式和途径不同,但前提是公平的。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比如有时,孩子会说:“妈妈,你为什么对弟弟那么好?”“你可以让弟弟学轮滑,为什么不能让我打网球?”孩子的直接提问甚至抱怨,恰恰是父母与孩子很好的沟通契机。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放下姿态,平和地、虚心地听孩子诉说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做出积极真诚的回应和必要的道歉与解释,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问题。
为人父母不容易,想要平衡好两个孩子关系的更是不容易。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做到原则上的公平,用心去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诚沟通就是最好的方法,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更能维护家庭和谐、促进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