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到底是不是个坑?
碎片化学习要怎么做才有效呢?
1.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计划、安排
要学习要提高,总要有个目的性吧?搞清楚目的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计划和安排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待你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后,你要学会将自己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简单的分类处理,比如10min的碎片化时间你能学什么。碎片化的时间非常适合学习一些工具类的知识,比如EXCEL的一些常用技巧,如何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等等这类可以现学现用的技能。
2.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
现实世界的环境和知识变化快速。生活不会让你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大部分时候,生活会先给你提出问题,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里晒出的一本书、想你推荐的一篇文章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案例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
以问题为起点学习的步骤是:
第一步,首先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通常这样做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第二步,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第三步,找到你要到资源。
3.减少无效的信息源
整理房间的时候你会发现,清除掉那些潜藏在你生活里面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空间得到舒缓,你能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也有必要对自己获取信息的源头进行一下梳理。打开你手机的社交软件,看看哪些公众号或者大V的消息有超过5条未读的。如果有,你觉得还需要他们吗?另外,对你获取信息的源头进行简单的思考,从关注到现在,你从那里究竟得到了些什么?是你自己想要的东西吗?留存还是舍弃?答案便知晓。
如果没有特别的社交需要,建议关掉朋友圈,原因有两个,一是它消耗时间,你本有时间去看向远方,又何必用来消耗在“朕已阅”上面,真正的情感维护不是你的几句评论或者几个赞就可以实现的;二是你还是会被诱导去看一些看似有趣的文章,进而让你的信息源头杂乱。
4.扩充有效的学习资源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看起来很快速,却反而很容易让你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信息源特别多,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几天都出不来。第二反应是买书,这也有问题,因为一般人要把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全部消化用完至少需要1周的时间,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已经多到让人无法负荷,所以有效的扩充学习资源最重要的事绝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所以最好的步骤是:
第一步,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第二步,找到对标,你有问题的那个领域的标杆是怎么做的。
第三步,开始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
第四步,前面的都做完了,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
这种搜索学习资源的方式叫做“人—事—网—书”,是扩充和寻找学习资源最有效的方式。
5.学习的721法则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被称为721法则。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能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练习、思考和讨论。
6.输出倒逼输入
如何能保证让自己有体系的思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你可以写文章、做PPT、做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然后发布、分享、讲课。这里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让输出有结构。
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先建立起一个结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
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积件式写作,就是用“复制”加“粘贴”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
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
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的前两步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自媒体中充斥的大部分都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文章,有人可能看完之后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仅是为了传播,至少还可以为思考和学习。
END
部分方法论来源:古典老师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