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镜王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梁朝伟、张国荣等被列入“墨镜王受害者联盟”,因为王家卫导演要求特别高,经常得重拍几十遍,更扎心的是有时拍完反馈:第一条最好。
戛纳影帝梁朝伟被他骂哭,自我怀疑“真的演得那么差吗?”张国荣说跟王家卫八字不合。
但胡歌出演电视剧《繁花》后,在研讨会上讲述了王导的执导细节,让我认识了王导另一面。
胡歌很感激王导帮助他和角色融为一体,让他离剧中人物那么近,同时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近。
他俩大部分时间谈的不是剧本角色,而是演员胡歌自己,包括成长、家庭、学校、情感经历。
《繁花》中,胡歌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在南京路,他饰演的阿宝和小汪在奔跑。跑着跑着小汪的包包掉地上了,她停下来捡。跑在前面的胡歌驻足回望。
王导跟胡歌说:这时候你看到的夕阳下的小汪,可能并不是小汪,也不是初恋雪芝。你看到的是回不去的那段记忆。我不限制你。你想到什么,就看到什么。
工作人员继续布光,胡歌站在原地。他看着看着,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的妈妈牵着一个小男孩的两个人的背影。那一刹那他被触动了,眼泪就绷不住了。
拍完后,王导走过去,拍拍胡歌的肩,笑了一笑,说:“我知道你看到什么了”。
因为王导听胡歌讲过很多跟妈妈的过往,还听过他说,妈妈去世后,他第一次梦到妈妈,就是妈妈牵着小时候的他,在走街串巷。
王导用胡歌现实中最深的那个痛,在那个当下,去替换了剧中阿宝无法言喻的痛。他把胡歌说的都记在心里,在合适的地方,不经意地一点点释放。
那一刻王导送给胡歌八个字:似曾相识,热泪盈眶。这也是王导希望带给观众的感受。
另外,王导不仅听胡歌讲,还跟胡歌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
我相信这是王家卫导演厉害的地方之一,对演员真、让演员真、对观众真。
我联想到领导和下属的相处。很多领导高高在上,目中无下属,心里冷冰冰。只会机械化地要求下属做事,做完领导还不满意。于是一味指责,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要求、更不会因势利导,结合对下属的了解、给出恰当的指导。
同级之间、平等的合作,也是一样。其实我觉得处在不同位置的人,相处也应该互相尊重,因为虽然职分不同,但人格平等。所以不管上下级还是平级,共事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在一起并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盘散沙,貌合神离。做事效果估计也不怎么样。
我自己也比较在乎共事时互相尊重、了解。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我拒绝了3个项目。
第一次是我表达了见解,但从事后进展和后续回应看,对方没听进去。
第二次我表达了自己,对方似乎更了解我了。可是我想进一步了解对方,对方却表示以后有机会慢慢说,只想直接开始做事。
第三次,对方没问我的想法,直接单方面开启。我拒绝了。
这两周我参与了另一项事情,因为了解认可负责人。针对要处理的事,我表达想法后,他也开放聆听、沟通。我也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
我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对冷漠,即使一起做事,也不一定有意愿互相了解家庭、爱好、个人近况等。看似公私分明,但我还是更偏向王导的作风。
相信走进共事的人内心,会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