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了去年的今天写的感悟,感觉今年有必要再写一篇作为开头。
一.“我是谁?”,试着回答你们的问题
2016年末,我换岗位,2017年初,我从角色认知的角度,回答了你们对我“离奇”行为的困惑。现在一年过去了,我想用同样的方式,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来解你们现在的困惑,至少提供一个思考角度吧。
今年被问到最多的就是个人选择问题:
- 大学生怎么选专业?
- 毕业生怎么选岗位?
- 出国留学还是工作?
- 打工还是创业?
- 在公司做技术还是做管理?
- 重心放在家庭还是事业?
这些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
为什么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两笔投资,一笔高风险高回报,一笔低风险低回报,哪个最好?业内人士会说,没有哪个更好,怎么选要看投资者自己的风险偏好。而行为经济学又发现,一个人的风险偏好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下,有时厌恶风险,有时喜欢风险。2017年诺奖得主塞勒还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一贯保守的人在一次损失后,反而更愿意冒险,同理,一贯激进的人在一次收益后,会变得谨慎。所以说,想要决策这类问题,不仅仅要了解客观信息,最关键的还是要了解自己,得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这点别人可帮不上忙的。
当然,通常一思考起来就千头万绪,发现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多,下面我总结了一个简单的框架,能把你身上众多的角色分割开,分别探索,希望对你有一点用。
一个人活在世上至少有两个基础角色:
第一个角色,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动物”决定了你的基本追求:生存与繁衍,不断的提升日常活动的效率和质量,确保自己能在各种环境下存活。
“社会性”又决定了你的基本生存方式:与人协作,遵循社会法则,互惠共生。
想解析这个角色,可结合经济学的理论思考,包括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来源、价格体系的作用、各种竞争规则、人的权利来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婚姻、公司、政府…)等等,最后结合自身,定义自己在社会上的基本生存方式。
第二个角色,人是一种拥有自我意识的动物。
这个特点,让你不得不去追求某种“意义”,以满足你的“内心”。最难破解的其实是这个角色,首先可了解下认知神经学的最新研究,看看“意义”到底是什么?它和“欲望”有什么区别,以便让你接下来的思考中没有逻辑硬伤,然后再从心理学中找答案。
有一点要务必小心,大脑常常会骗你,尤其不要相信那些事前并没有想到,事后才冒出来的“意义”,自圆其说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俗称“自己骗自己”,而且这个能力尤其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心理学中有一个体系叫“毕生发展心理学”,专门研究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什么年龄关注事业,什么年龄关注家庭,什么情境关注外在,什么情境关注内在,仔细想想,挺恐怖的,如果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这些规律从何而来呢?有没有一种可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随大流,顺应社会规律,走着一条大家都差不多的路?看着自己的财富、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内心成熟度、对家庭的重视不断的变化,你对自己每年的成长和努力感到欣喜,可看看你的周围,好像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八九不离十啊?什么原因呢?有一种略显消极的解释,你自以为可以做出各种自由选择,实际上,可选择的项真的太少了,你自以为始终被自我认同的“意义”驱使,实际上,那个“意义”可能只是被迫选择后的自圆其说而已。
小结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也是一种拥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前者是在物质层面可解析的,后者是在精神层面可探寻的。这两个角色就像天平的两端,若是前者过重,人生路上忽然有一天,你会翻然醒悟,觉得虽然是锦衣玉食,但是人生空虚,白白忙碌一场(当然,大脑会跳出来,用“意义”帮你圆一下)。若是后者过重,你可能还没追求到那个“意义”,就被环境淘汰了。
两个角色如何平衡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想的透彻了,自己能说服自己就好。最终,相信会有各种各样的结论,可能是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也可能是叔本华那种略显悲观的人生智慧:人生最大的追求是持续获得快乐,而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才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二.“从哪里来?”,2017年自我修炼小结
周有光说过一句话,“人生的伟大在业余”,我深知自己未来的瓶颈一定不是在某些专业化的技术上,所以业余时间以补自己的短板为主。16年通过研究中西方哲学,重新构建了世界观,进行了自我认知,搭建了认知框架。17年重点是知识体系、认知升级和基础技能的训练。
知识体系建设用的是库博学习圈的思路,先吸收大量知识,再通过实践、观察和反思转化为自己的体系,最后通过不断的运用来锤炼和打磨。书的话,精读27本,泛读63本,待研究的103本。聚焦的领域主要在复杂性科学、软件工程、思维工具、心理学、管理学、商业和经济学,结构化的体系总共有9个。这条路很适合我,会坚持一直走下去。引用《精进》中文邹邹的话总结: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连接中,一步步的构筑自己的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智识。
认知升级主要是学会了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积累了89个概念和案例。之前更多是理工科思维看世界,有时难免极端,现在想来,那只是对社会的基本规律、人群聚集后的普遍效应缺乏理解,容易把原本单纯的事情看得复杂。还有一个有趣的经验教训,如果你对别人的观点不由自主的产生了类似“你不懂”、“你不对”的念头,可以先反思下自己,因为升级认知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知和傲慢,你可能正好遇到了一次清理障碍的好机会。
基础技能训练主要锻炼的是身体、情商、意志力、思维、演讲、写作、理财和学习。最重要的元能力还是学习能力,查理芒格说过“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人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一直开玩笑说自己练的是“小无相功”,只要看过别人的招式就可以复制过来,其实就是将学习能力修炼到极致,每到一个新领域,可以将知识的学习时间和技能的锻炼时间降到最低。我的目标也很简单,一个新领域,集中20小时可完成入门,60天内达到初级专家的水平。
总的来说,对自己还算满意,有点小遗憾的是,了解到这个阶段,才充分的意识到,想要再进一步打开视野,超出领域进行洞察,政治、金融和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好在,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学习过程,越顶层越宏观的事物,不确定性越大,就更依赖底层理论的支撑。
三.“到哪里去?”,2018年继续加油
微信里流传一个段子,总结的很有道理:
现阶段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对手而是一个过路人。今年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的销量急剧下滑,真不是白象、今麦郎这些对手,而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打败口香糖的不是益达,而是微信、王者荣耀,超市收银台这个消费场景,过去顾客在排队缴费的时候无聊就往购物篮里拿口香糖,而今天大家都在看微信、刷朋友圈、玩王者;共享单车,一块钱,随便骑,骑到任何地方,停下,锁车就走。这个东西一出来,黑车司机哭了,卖单车的店铺、修自行车的小摊子,生意也一落千丈。用《三体》中的话叫“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在这个跨界打劫、飞速变化的时代,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下个竞争对手,你也很难猜到新兴的什么行业就打败了传统的什么行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个足够开阔的视野,每当有新鲜事物发生、新兴行业的兴起的时候,多去发散思考一下,说不定想到的某些点,就串联成线,就可以比别人早一点看到未来,早一点抓住机遇。
这个段子写的很好,案例和结论都很合适,一方面让我们看到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能看出变化的来源,或者是商业模式创新,拉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或者是技术创新,驱动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如此看来,蹲在能持续创新的地方,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所谓高风险就是指新技术必然存在一个叫“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死亡之井,而新模式则存在被其他行业或模式降维打击的风险;所谓高回报则是一旦被采用、普及就会赶上一波红利期。不过,更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这一句话“比别人早一点看到未来”。
请问,有没有一个领域之上的领域,它擅长预测,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和远见,能更早、更准的看清大趋势?如果有的话,这个领域一定是能人集聚,既要懂各种技术,又要懂各种政策,甚至还要懂商业、懂用户群体的变化。好吧,卖了半天关子,我说的这个领域就是金融业。
金融的能力之一,就是依靠分析和洞察,把时间变成金钱。和社会上的那些预测专家不同,金融界的人要对自己的预测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想方设法的收集信息、使用各种工具让自己看得更远、更准。举个例子,10年前,2007年,有5个同学分别拿10万来做投资,他们分别对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分别做出了如下选择:存银行、买中石油股票、买腾讯股票和贷款在北京买个小房子,那么10年后,他们回报分别是18万、4万、360万和330万。投资实际就是用钱来发表自己对未来形势的看法,同样的起点,看到的东西不同,收获也不同。
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其实和金钱一样也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如果希望把时间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就需要洞察力。从这个角度看,定位和眼界比努力更重要,或者说它应该是你优先努力的方向。
想象一下你是一只站在山顶上玩耍的小羊,这时候远处的狼来了,比起在山脚下吃草的小伙伴儿,你更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不是因为你更强壮,而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拥有信息优势。
相反,失去对环境的洞察是十分危险的,容易让你延续过去的行为难以应变,进化论中称其为“与鬼共舞”。自古以来,小海龟都是在夜间的海滩上破卵而出,然后爬向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夜间,这些小海龟是靠海面反射的月光找到大海,而自从岛上有了房屋的灯光后,新生的小海龟不去大海了,他们向陆地的灯光一步一步的爬,最后死在爬行的路上。
说了这么多,我想锻炼的一个新能力,就是能够审时度势、具有宏观视角的金融思维。这里比较挑战的是,想了解宏观经济,除了懂技术外,又不可避免的要了解政治,这个是之前没太接触的。
2018年另一个重点,就是继续结识更多厉害的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的“武功”属于遇强者强那种,只有跟随在强者身边自己才能成长,所以尤其喜欢靠近那些有思想、有才能、想有所作为的人。
第二,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总有边界,不能单打独斗,只有聚集强者、合作共赢才能达成了不起的目标。
第三,做事的思路很容易达成共识。不知是不是一种规律,我见过厉害的家伙们,普遍都是谦虚、有智慧、擅长合作的人。
18年的最后一个重点,也是最关键的,还是照顾好家人、锻炼好身体。这里我希望全家人都要有大局观,我们要往远看,五年后怎么样,十年后怎么样,把未来想象的越具体越好,我相信这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当下的很多难关。就好像开车,盯着方向盘,很容易开的歪歪扭扭,只有盯住远方,抬头看路,才能开得直、开得快。
四.最后
《少有人走的路》封面上有一句话这么说的,“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特别喜欢“心智”(mental)这个词,既有内心、心理的含义有又头脑、智力的含义。我认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正是身体兼之心、智的强大,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知识体系、经历、方法论和大局观,然后把这些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在内心树立起一面旗帜,坚定地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最后的最后,着眼未来,希望那里有你、有我。
全系列
《写在2021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19年第一天:无题》
《写在2018年第一天:有没有那么一条路》
《写在2017年第一天:人生没有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