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不喜欢读书,所以看的书特少,直到初中中考才不得已看了十几本世界名著,印象最深的就是悲惨世界,格列佛游记,好看至极。
因此,我得出阅读的第一个结论:不喜欢阅读,是因为你从来没去阅读过。
自从初中那次被逼得读了十几本名著之后,我渐渐发现阅读挺有趣的,但依旧不知道去读什么书,买了一本红楼梦,这么多年还是只看了二分之一。但是到了高中,身边不乏喜欢看书的小伙伴,既然不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书,那就“抄袭”呗,和我比较要好的一个同学,坐在我前面,可以说是书香世家,从小读过不少书,阅读量想对于我来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我就奉行一个准则,他看些聊些什么书的内容,我也跟着看,于是关于科学的杂志新发现,国家地理等我着实看了不少,后来上了大学也保持看这些书的习惯。他喜欢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我不懂不了解村上春树,那就直接看呗,于是又“抄袭”他看什么类型的书,我也跟着看,看着看着我也喜欢上了村上春树写的书,要知道这位大神可是每年都和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阿,诺奖带一些政治因素,但不可否认村上的写作能力。以至于我大一一年闲工夫在图书馆把村上小说看了个遍。
因此,我得出关于阅读的第二个结论:不喜欢看书,那就“抄袭”别人喜欢看的书。
既然别人喜欢,那就表明这个作者或这本书一定写的有水平,值得去看。
大学之后,还保持看读者和青年文摘的习惯,但看了半年之后就不看了,因为自己的思维水平已超越了这类文摘,我需要看更有深度的书。但是有深度的书我又不知道看什么。村上写作的风格有些模仿大作家卡夫卡,其中村上的佳作海边的卡夫卡就是以卡夫卡命名的,我就去看卡夫卡的书《城堡》,这确实深度很深,看了之后似懂非懂,但却意味深长,之后我开始学会深度思考一些问题。
因此,我得出阅读的第三个结论:不知道读什么,可以把现有读的书中提到的作者和书来进行选择。
不喜欢看书的习惯还是伴随我身,其实一种不愿用眼睛去看书的内容。很多人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眼睛看书越来越无趣。那该怎么办呢?书一定是要读的,否则怎么能跟得上时代?既然用眼睛看书很无趣,那就用耳朵听呗。我绝大部分关于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书都是通过听书来了解的。像懒人听书、酷我听书和现在的喜马拉雅都可以进行闲适书的阅读。基于庞大的历史和人物的听书量,以至于我在微信总部广州T.I.T创意园中和一位毕业就拿到一千万投资的学长从下午聊到了晚上十点。
因此,我得出阅读的第四个结论:读书并不是无用,而是平时可能无用,但真到用时用处极大。
有了庞大的阅读量,你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了。阅读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
后来,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慢慢学习改善,我学会了如何去阅读。阅读分为速读,深度阅读和主题阅读等方法,每一种方法的使用场景不同。再加上学了一些知识管理的方法,才形成自己一套阅读体系。有时候你是不是感觉看了很多微信文章感觉自己知道很多,然并卵。根源就是阅读没有构建体系。像微信文章我一般是进行主题阅读,比如我需要查道路交通纠纷相关的文章,利用搜狗微信搜索把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都找出来然后进行主题阅读,这样能快速填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至于发生今天看了明天忘,明天忘了后天连文章在哪都不知道。
因此,我得出阅读的第五个结论:阅读是要有方法的。
宗吾总结:现在的我开始喜欢阅读,用好方法阅读,完全基于我当初没有办法也要找到方法的战斗精神。没有办法也要找到办法,这就是克服不喜欢阅读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