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华的《活着》,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或许是由于书中死亡的悲凉气氛,略让人感伤。相比之前的我,更喜欢看一些温暖的文字,总觉得温暖的文字能带给人正能量,但是,读了《活着》这部小说后,我发现有时候悲伤的文字,更益于我们深思,更去能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活着》主要讲了叙述者“我”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小说中的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家业,一贫如洗。贫困之中的福贵遭遇父亲去世,母亲也生病相继去世,福贵和妻子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对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小时候发高烧后变成了聋哑人,这个家庭真正的悲剧从此开始渐次上演。儿子给县长夫人献血时,由于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在结婚后生孩子时大出血死在手术台。福贵的妻子也因为得病去世,凤霞的丈夫二喜也在工作中不幸遇难。最后福贵带着外孙回到了农村,谁也无法料到外孙苦根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的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看到这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活着本身很艰难,而要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我想这也是作者想传递给我们活着的真正价值。
当读完这部沉重的小说时,我发现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而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年少无知时萎靡的活着;风云突变后挣扎的活着;看尽生死后乐观的活着,这些经历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样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
活着,承载着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再看现在的我们,与书中无可奈何的苦相比,却是幸福的。我们总在抱怨物欲纵横的社会里,承担着太多的累,有太多的不满足,总是在抱怨生活过于平凡,但平凡却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当我们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折腾得满目疮痍时,缺发现平淡是多么的宝贵。看了这部小说后,我们似乎懂得了活着就是世间最珍贵的状态,若非死别,绝不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