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弄完了,还有另一波,这块地弄完了,再把其他地里的小麦拉过来。场里要备块大的塑料布,因为随时要防着下雨,小麦要是淋了雨,就容易发霉,就白搭了。从别的地里往场里拉小麦,一开始用一种人力车,两个轱辘,一个车厢,一个人驾着车辕,肩膀上拉个绳子,可以多系几根绳子,一根绳子一个人拉,车厢两边人可以推。好一点的有用牲口驾车的。后来就有了三马车,就是三个轮的农用车,就有了拖拉机。每辆车上都堆成山,满载着丰收向场里驶去。地头田间都是土路,坑洼不平,车上的小麦捆扎的不结实,突出在外面的,刮着路边树枝的,就容易掉下来。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童年的我们就跟在车后拾小麦(捡的意思),后来嫌拾的不够过瘾,我们就追着拉小麦的车往下薅。有时也去,收割完的地里拾。有的不种地的老头儿、老婆儿(老太太),几天下来,能拾4、5百斤小麦呢。后来,我们就不用石磙子压了,有一种专门为小麦脱粒的机器,把收割的小麦堆成山,旁边放上机器,脱粒机有一个水平的到成人腰部的口,口两侧各站一个人,负责往机器口里送小麦,一个人负责把脱粒后的小麦(其实是小麦粒,我们把长在地里的连着茎叶的叫小麦,脱粒后的小麦粒也叫小麦。其实小麦也是加工后的词汇,童年的家乡喜欢在单音节词后加一个发音通“的”的助词,有时也喜欢儿化音)扒拉到一边,两个人负责把脱粒后的麦秸用杈运走,剩下的人用杈把远处的小麦运到往机器里送小麦的人旁边。一些爱干净的妇女会用毛巾把头扎起来。一晌午下来,一个个都成土人了,眼观鼻,鼻观口,口观脸,都是黑的土。咧嘴一笑,只有白的牙齿红的心脏。以前小麦要两三天打完,用上机器后,一个晌午就打完了。用脱粒机打小麦,用的人较多,一般是亲戚邻居齐动员。小麦打完,主家会张罗大家洗脸吃饭,吃的是小菜儿(凉拌菜,配菜很多,有鹿茸,银耳,木耳,腐竹,豆皮儿,豆腐,肉皮冻儿,海带,豆角,面筋,粉皮儿,花生米,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豆制品,加上丰富的调料,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油条,喝的啤酒,庄稼人儿出力吃饭,吃嘛嘛香。童年的饭菜是香甜的,虽不比满汉全席,也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再后来,就有了联合收割机了,不用人工割小麦了,也不用打场了,也不用半自动化的脱粒机了,掏出几十块,个把小时就全完事了。
其实在收小麦之前就把玉米种上了,收小麦的时候玉米苗都4、5厘米高了。之前小麦都是用镂来播种的,一个镂有三条腿,腿与腿之间的距离差不多15厘米左右。三排小麦算是一组,玉米就是每隔三排小麦种一排玉米。小麦是按簇生长的,而玉米是单株生长的。所以小麦是用镂来播种的,而玉米是一个种子一个种子种下去的。玉米种子都是买来的,每年都得买,小麦种子也可以买,有时候是去年自家的种子。挎一个小包,包里盛满玉米种子,一手拿一个小铁锹,一手抓着玉米种子,一脚用力蹬铁锹,一手有力往前推铁锹,一手从铁锹和土地分开的缝儿里撒进去2、3个种子。撒2、3个种子是为了保证成活率,等出苗的时候,只留一颗。提起铁锹,蹬出另一小缝儿,后脚把前一个缝儿踩实,一颗玉米就算种完了,一亩地成千上万颗玉米就是这么播种的。
小麦收完以后,需要晾干的,有在场里晾的,有在马路上晾的,有在自家房顶上晾的(需是平房才行),有在自家院子里晾的。把小麦平铺在地上,有木简或者干脆用脚把小麦推来推去,让小麦上下调换着,左右前后变换队形。总之,就是让所有的小麦都能在最短的的时间里把水分晒干。我是喜欢用脚趟的,因为我喜欢那种烫脚的感觉,那种把脚硌的痒痒的感觉很舒服,很怀念。小麦晾晒干以后要装仓。仓是用木头片子卷成的圆柱形的,四周固定好,底下铺上砖,放上老鼠药,砖上铺塑料布,小麦装满后,封口,啥时候用,啥时候取。��0���-�y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