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里,关于如何利用好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应该很多朋友都尝试过自己的方法。最近我也学到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好方法,来此与大家做一个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婴儿,您知道吗?
今天我比以往起的都早,此刻已到办公室坐下快半个小时,而往日的现在可能还在床上酣睡或者痛苦的挣扎。为何今日可以起得来,首先是因为我昨晚选择了早睡,与其睡眼惺忪地盯着已经读不进去的书耗着,不如用早睡换早起,用早起换早间学习,肯定效率要提高不少,不过时间利用效率更要最大化,才会更有价值。其次是,晚上睡前给自己想了一件激励自己可以早起而干的事情,当早晨闹钟响起之时,便能立刻一跃而起,这样的事情对早起确实是有帮助的,有的时候为了激励早起,我还会用美食诱惑自己,一想到可以起床后吃到我想吃的东西,便立即有了起床的动力。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真的住着一个婴儿,对它只有变着法哄着才有效。
二、如何每天只用二十分钟写出一篇精彩文章呢?
起床收拾完毕后,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便开始构思今日写作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前日在简书中复述了一下李笑来老师在一块听听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每日坚持三千字”的意义及做下去的方法,文末,我又雄心壮志地立了军令状,要求自己试试每日三千字。小文发表之后,收获了以往不曾有的评论与关注,其中需要指出三位简书朋友的评论观点:
一个是,没有输入何来输出?
第二个是,如果只写流水文,一天写三万又有啥意义?
第三个是,我坚持每日三千字37天,病倒了,唯一的收获是写作比以前快乐!
这三点评论,其实是从三个方面给予我进一步的指导:一是,有好的输出必须得有好的输入;二是,写作不能一味的重视数量,重视质量更有意义;三是,写作时间要统筹安排好。如何能够不影响上班、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依然做到坚持完成三千字任务,考验我的就是时间的统筹安排。
针对第三点,我突然想到了古典老师的他的得到专栏中曾专门用一个周的时间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合理化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根据各自自身情况安排碎片化,例如,古典老师每天要写专栏,除此以外他还要做一些自己其他方面的工作,为了互不影响,他选择的做法是,早上起床洗漱期间,花几分钟思考一下自己今天需要写作的主题及结构,中午休息时再花几分钟琢磨琢磨,到了下午吃饭休息时,再构思构思,前后大约只花了三四个五分钟,即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将今天需要写的专栏文章构思好了,晚上则只需花费一两个小时便可快快将全文整理出来。
有时候,大家都会遇到过这种情况:专门坐在那里,想呀想呀,甚至抓耳挠腮,但是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可能还是啥头绪也没有,如此既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还会在期间为了让自己不再那么痛苦而把玩手机去了,这样耗费的时间多不说,过后的自责感也更强。
按照古典老师的做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开始着笔写作,这一天的时间里他把今天需要写作的内容于无形之中进行了论证与资料搜集。为何如此说?可能一天中他干其他事情时,某个地方就可能与今日写作主题挂上钩,然后便被思维吸盘瞬间吸住,一天中这样的思维动作,可能会出现很多次,等到晚上整合时,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稍加润色即可成型。这一点,其实与李笑来老师的“钥匙在别处”的观点非常相似,很多时候开锁的钥匙,不在锁头上,而是在别处。如果钥匙在锁头上,那还用开吗?而且往往,因为在别处,所以每当发现它之时,内心深处的喜悦,别提有多多。
三、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的方法,您知道多少?
1.“加减乘除”法:(该方法来自古典《加减乘除4种高效能策略7-2》)
加:增加碎片时间价值。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常常是把玩手机度过。为了把诸如等公交、坐地铁等碎片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可以尝试给自己提前制作一个适合自己的“碎片时间清单”。例如,如果等公交期间有十分钟,那么你可以安排自己读一篇文章、被几个单词或者单纯的休息一会儿;如果坐地铁的时间长达二十分钟,那么你可以安排自己戴上耳机听一本书或者一个讲座;如果等飞机的时间有二个小时,你可以便可以安排自己随身带一本书看;如果在银行排队五分钟,你可以把收到的短信或微信回复一下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相信时间观念很强的朋友可能早已使用。
减:减少切换成本。即集中所有的需要切换的动作,一次性解决,尽量降低“切换成本”。很多人都有一种体验,正在看书,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之后再回过神来看书,还需要花费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行。于是,为了避免干扰,不妨在看书时,把手机调成静音,放置一边。同时,看书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不妨在手旁放一个本子,随手记录。当读书读累的时候,想着还有昨日拉下的笔记没有记完,不妨在看书前就把笔记本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当不想读书时,随手取过本子来继续昨日的笔记。同样的道理,例如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顺路把给爱人买的礼物、把晚间需要做饭吃的菜、把还给好友的书等事一并给办了,避免回头折回,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这一点,有点符合统筹安排的做法,做饭的时候,可以把水同时烧上。
乘:多线程叠加效率。这种方法,自我们上小学就应该在使用了,那就是,我们一天的课程大致为不同的四节课,例如上午两节,一节语文,一节数学;下午两节,一节体育,一节美术。几乎没有一整天上同一门课程的现象吧?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多线程叠加法。所以说,一个人一天其实可以干很多事情,但是如何提高效率,就得看使用的方法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就可以多线程叠加。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莫法特的做法:他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译稿;第二张桌子摆着他的一篇论文原稿;第三张桌子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他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不想翻译了,就看看论文,或者写写侦探小说。用另一种劳动代替上一种劳动,如轮间套种法。
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这种方法就是上面第二大点提到的如何利用二十分钟,构思出一篇精美的文章的做法。
四、如何抗干扰,不让已定计划被打乱?(该方法来自古典《与干扰和平共处的5项原则7-4》)
1.做时间记录。每天早晨起床给自己制定一天完成三件事的计划,无论如何,必须完成。
2.80%法则。按照80%的时间设计工作量。假如一天工作八小时,如果你能有6.4小时不被打扰,就已经很厉害了。
3.主动干扰。如果有朋友约你晚上吃饭,而你今晚却要赶一项紧急任务,那么你便可以主动提出“周六我约你,可不可以?”
4.创造环境。主动将干扰隔离,例如读书时,将手机调成静音后收起来,待不读时,再取出来一一回复来电或来信;如果自己在家里不能精心看书,可以选一个环境静谧的咖啡馆......
5.管理自己而不是老板。老板付费买你的注意力,那么你就不得不听从老板的安排,甚至有一些不安常理出牌、时常变动的安排,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二是试试用延缓的方式回应老板的碎片化任务,用迅猛回答的方式回应老板的整合需求。
五、比时间资源更宝贵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有过试图管理自己时间的想法,其实时间属于客观存在,我们无法左右,而我们唯一可以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所以说,比时间资源更宝贵的其实是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单位时间里的注意力提高了,产生的价值高了,那么自然感觉单位时间的产出多了。既然如此,如何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注意力呢?
李笑来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能用时间换就用时间换,能用金钱换就用金钱换。时间、金钱、注意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注意力>时间>金钱。若能用金钱直接换来注意力,那么一定要好好赚一笔。
注意力有了以后,如何使用或者如何花费才算合理呢?李笑来老师也曾告诉我们三种方法,不妨也在此分享:一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二是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三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
有一个很朴素、很实用的道理是:“付费就是捡便宜”,请改变以往害怕花钱的旧观念吧!(当然,花钱,最好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说完这些,我还想谈一点,还是在古典老师专栏最开头几篇中有所讲的,那就是他不主张我们把提升自己的时间仅局限于下班之后的四小时,上班期间的八小时更有意义,而且如果提升自己的时间,是上班8小时与下班4小时之和,那将会更容易、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因而他提倡,要尽量把自己有意训练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与8小时的工作时间相结合,不要隔离开来。例如,我想每天练习写作,那么我就可以把8小时工作时间需要写作的每篇文章写好,(我的工作是公务员,经常需要写一些八股文时的文章),纵使格式有严格要求,那么在遵守格式的前提下把语句组织精美、逻辑安排自洽,这同样是种锻炼!而下班后的4小时,便可以轻松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为知识面的扩宽做积累。若真这样做,相信我的工作也会做的很出色,获得领导肯定和重用的机会就会增加,如此,便进入了正循环的发展之路上。
最后,用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六项精进法则做结尾: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