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北京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目之一。北京题有两个作文题目,都是命题作文。题目一是“我读到的北京”,可以写北京的风物与精神、历史与文化、习俗与礼仪……我去北京的次数不少,有时候是旅游,有时候是工作,各大景点和博物馆之类也都去过不止一次,但是让我写北京,我还是觉得写不了。我不知道北京的孩子选择这个题目的多不多,反正我脑子里就蹦出来一句:我爱北京天安门。
那就看看第二个题目吧。
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
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校名或师生姓名。
在我这个外地人看来,这个题目比上一个要好写得多,毕竟这棵树可以实可以虚,可以真的是一棵树,也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精神,这样的选材是来自生活体验的。我想起了我们校园里的丁香树,这些树一到春天就让小小的校园笼罩在一片紫色里,氤氲在一片香甜中。它们的“教龄”比我的还长,我上班的时候它们就已经伫立在那里了。丁香树下,是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足迹,我想我会有很多话可说。但是我还是想另辟蹊径,换一个思路,怎么样呢?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放翁是我的号,我的名是陆游,字务观。也许你会说:“哦,我知道你,你是南宋的一位大诗人。”不,我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战士,一个如梅树一般的战士。我爱梅,如果世上真有变形术,我甘愿如自己在诗中写的那样,化身千万个,站在每一棵梅树前,欣赏它们的风姿,与它们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幼年时,母亲在庭院中种下了一棵梅树,也把这棵树种进了我的心里。小小的梅树伫立在我的书房窗前,白天听我诵读圣贤文章,学修齐治平之道;夜晚看我伏案奋笔疾书,写胸中韬略之文。梅树的年轮一圈圈增长,也伴我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最难忘,那一个个清冷的江南冬日,抬眼望,一片萧瑟之中点缀着一树红梅,明艳耀眼,恍若大地回春。月光下,灯影里,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我不由地惊叹: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梅,何其贞也。
金兵南下,乱我中原。作为“主/战/派”中的一员,我坚决地要求北伐。然而,我的主张并未被采纳,软弱的朝廷宁可偏安一隅,置中原百姓于水火。即使我胸怀大志又如何?终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寂寞中,我想起了自小相伴的梅树,想起了它在寒冬中的孤傲。“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梅树,不正是我的写照吗?纵然遭受攻讦又如何?纵然被闲置罢官又怎样?我,依然初心不改,矢志报国。
如今,我已是垂暮之年,被罢免官职,退居家乡。当年的梅树,如今已是亭亭如盖。它的枝干沧桑却不失遒劲,一树繁花在凛冬里仍然清芬,一树老梅仍勃发着盎然的精气神儿。日夜相伴中,我似乎聆听到它的低语:你一生不肯屈服于权贵,后世会记得你的铁骨铮铮;你至死希望能北定中原,后人会知晓你的忠心耿耿。正如一树老梅,即使身居僻野无人赏识,也依然记得:是梅,就要有不屈的风骨,傲然的精神。
一棵梅树,与我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