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五月,执掌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动员全国兵力,分兵三路,向蜀汉大举进攻。主力部队是魏国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十万人马,从汉中、经过阳安关(今陕西一带)南下进入成都。
为了抵抗敌军,蜀汉大将军姜维急忙率领五万人马,退守在四川剑阁,利用这里的险要地势、把钟会的十万大军挡在了关外。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副将——邓艾趁着蜀汉后方空虚,率军凿山开路,翻山越岭、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偷渡阴平,直取成都。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在这场保卫战中战死沙场。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后主刘禅不顾群臣劝谏,率众臣开城献降。至此,蜀汉宣告灭亡。
当刘禅“投降”的命令传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姜维惊呆了——他们还有五万精兵,皇帝怎么能说投降就投降呢?
姜维看着自己的将士们。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慷慨激昂地宣誓“与蜀汉共生死”;却不料,仗还没开始打,皇帝的一纸诏书,就让大家做了亡国奴。
比失败更痛苦的,是明明我可以成功。
看着士兵们纷纷拔刀往石头上砍,姜维知道,此时再谈“抵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魏国给他们的待遇很丰富。除了投降,他们别无选择。
姜维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
作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的继承人,在敌人前来缴械的时候,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
但稍微了解姜维的人都知道,他的眼神里,藏着那句始终没有说出口的话。
不甘心。
但这不重要了。
因为,自从投降的那一刻起,姜维就开始酝酿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将成为蜀汉唯一一次复国的机会。
带兵攻打蜀汉的将领有两个人:邓艾和钟会。但他们两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最初攻打蜀汉的时候,钟会先拔头筹,率领先头部队围攻姜维驻守的关口——剑阁。
两军相争,杀得难分难舍,不料邓艾却走了后门——他绕过了蜀汉的防御线,直接带兵攻向成都,吓得后主刘禅慌不择路地投降。
钟会牵制了蜀汉的助力,功劳却被邓艾抢走了。他怎么会甘心呢?
姜维正是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他向钟会投降,借机煽动他和邓艾的矛盾。
其实,钟会本来就看不起出身贫寒的邓艾。再加上对方捡了便宜,先一步攻占成都,更是惹得钟会心生怨恨、妒火中烧。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邓艾自从招降刘禅、灭亡蜀汉之后,逐渐变得心高气傲起来。他写信给司马昭说:老板,益州地区的门阀势力太强,不好管,不如咱们封刘禅一个官职、继续将他留在成都吧!
司马昭:好吧,传令下去,封刘禅……
邓艾:不用了,我已经安排了。
司马昭:???(黑人问号脸)
邓艾:对了老板,我们这次打了一个大胜仗,不如乘胜追击、顺长江而下,用强大的军事压力去胁迫吴国投降。
司马昭:好,传令下去,命将士们……
邓艾:不用了,我已经安排好了。
司马昭:???(那你还向我请示,是几个意思?)
从历史的角度看,尽管邓艾的建议都非常合理、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但他未免过于好大喜功、以至于撞枪口上了。
因为,此时的司马昭,正在想方设法逼魏王退位、自己当皇帝;邓艾这一“犯上”的举动,让他很不爽。
但是,邓艾不仅没有自知之明,还摆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姿态,屏蔽了司马昭的朋友圈。
司马昭气炸了。
钟会抓住时机,添油加醋地诬告“邓艾谋反”;还模仿邓艾笔迹,修改他给司马昭的邮件。
司马昭大怒,让钟会赶紧把邓艾给押回去,打入地牢问斩!
邓艾仰天长叹:“作为魏国的忠臣,我竟然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邓艾被关押后,钟会升了官、又“顺便”接管了邓艾的部队;再加上姜维投降,也增强了钟会的实力。一时间,钟会声势大振、意气风发。
但是,钟会心里也有一把小算盘:如今蜀汉已经灭亡、江东的吴国独木难支,被吞并是迟早的事情;而魏国的皇帝曹奂也是傀儡一个。
现在邓艾被铲除了,手握雄兵的钟会,自然就成了司马昭猜忌的对象。
钟会知道,即使自己老老实实地回洛阳,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与其在司马昭帐下苟且,倒不如自己创业、割据成都;等兵力壮大了,再举兵“清君侧”、讨伐专权的司马昭,魏国的忠臣们一定会响应自己。运气好还能成为中兴能臣、流芳千古呢!
钟会的想法得到姜维的支持。
姜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文武双全,既能运筹帷幄之中、也能领兵决胜千里。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后主刘禅投降了,姜维却还能一心忠于蜀汉。
鼓动钟会谋反,也是姜维的小算盘——他想利用钟会,杀掉那些在蜀汉地区的魏国将领;然后,他再趁机除掉钟会、恢复蜀汉政权。
真是一出“谍海计中计”!
公元264年正月十六日,钟会召请魏国的将士、以及蜀汉的旧官,在成都为魏国的皇后发丧。其实,举行追悼会是假、密谋造反是真。
在皇后的追悼会上,钟会假借太后的遗命,号召大家一起废掉司马昭、恢复魏王的正统地位!
尽管钟会这番口沫横飞的演说、从头到尾都慷慨激昂;但尴尬的是,现场没什么人响应。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钟会只好把这群草包统统软禁起来,一面派兵严加看管,一面继续他的“谋反大业”。
但是,他却没能阻止流言的传播。很快,“钟会谋反”这件事就在朋友圈刷屏了。一时间,成都人心浮动。
有人建议钟会:“应把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官吏全都杀掉。”但关键时刻,钟会却显得犹豫不决,失去了先发制人的大好机会。
两天后,钟会帐下的士兵发动兵变。尽管有姜维跟钟会在一起并肩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二人双双战败身亡。
蜀汉历史上唯一一次复国的希望,也随着一代名将——姜维的倒下,而永远消散在成都的兵荒马乱之中。而这场历史上被称之为“钟会之乱”的谋反行动,就这样还未正式开始就宣告结束了。
后来,有人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钟会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非常优秀的将领,他们文武双全、智慧过人、有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但这二人联手造反,却为什么那么快就失败了呢?
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他们的目的不同。
钟会造反,是想割据一方、自立为王;而姜维呢,则是企图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国的将领,自己再找机会除掉钟会,就能迎回后主刘禅、光复蜀汉。
其次,他们的准备太仓促。
当时,魏军将领的管理层,几乎都是司马昭的部下;钟会要反叛司马昭,自然得不到军中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钟会在关键时刻不够果断,没有杀掉那些不愿跟随自己的将领,而只是将他们囚禁起来。这就给自己留下了很大一个安全隐患。
最后,是司马昭没有给钟会叛变的机会。
当司马昭把军权全权交给钟会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清楚的——他早就看出钟会有谋反之心。毕竟,司马昭自己也在谋划、想夺取魏国的天下。
但是,为什么司马昭没有削弱钟会的兵权呢?因为,他给钟会的兵力,几乎都是自己的亲信部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钟会的一举一动,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内。
三国时期的故事,聊到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
尽管刘备的蜀汉,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灭亡的国家,但后主刘禅,却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得到“善终”的皇帝之一。
曹操重用司马懿,建立了曹魏政权;但他的子孙全都被司马家族玩弄在股掌之上。公元265年,魏国最后一任皇帝、曹操的孙子曹奂,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改国号为“晋”。
而东吴的孙权,到了老年的时候因过度猜忌,做了不少狠毒的事情。
他的子孙,命都不长。
公元280年5月1日,晋朝将领王濬所率的军队抵达石头城下。东吴皇帝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开城投降。
有诗为证: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时候,中原大地再一次统一,“三国时期”彻底结果。
最后,我们用明朝诗人杨慎的《临江仙》,作为故事的结局: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