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会找个机会去个陌生的地方,也就是大家说的,从自己住腻的城市到别人住腻的城市去看看。拿着5年的申根签证,所以总是首选申根国,也就是总在欧洲转来转去。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发现这些国家的城市中哪里都布满了同胞的身影,和来自各个地方的大嗓门,时间的关系又不能作太深度的旅行。今年出行前,把申根国家的名单拉了一遍,想寻个中国人可能比较少的地方,于是波罗的海三国进入了我的视线。
雷厉风行定好了机票酒店,之后才醒悟到我对这个地方当真是一点儿也不了解。在时间短暂的情况下去一个一无所知的地方,或许会有一些惊喜,但也少了许多“理解”和“映证”的乐趣。于是去买来一本《波罗的海三国史》临时抱佛脚。一个礼拜读一本书到底也不够了解什么,许多的人物和事件讲来也就是从我眼前直接飘走到爪哇国去了,只有一个长期以来惨遭德国,苏联,波兰等各国蹂躏的印象,和记得一些有趣的点滴而已。
比如下面引用的一些就颇为有趣。通常我们总把这三个地方一起说,统称波罗的海三国,就好像我们觉得东南亚就是一个集合的地方,那一块的风物和人情反正也差不多。然而可能他们彼此之间觉得沟壑万里呢。
立陶宛人在 1 3世纪第一次创建了自己的国家 ,但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直到 2 0世纪才这样做
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历史上属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 ,他们说的是古老的印欧语系的语言 。爱沙尼亚人 ,不像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 ,具有芬兰 —乌戈尔族 ( F i n n o U g r i c )的起源 。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密切相关 ,与匈牙利语的关系更加疏远 。
爱沙尼亚人和西部拉脱维亚人倾向于加入路德宗 ,而拉脱维亚东南部 (拉脱加尔地区 )的许多人和几乎所有的立陶宛人是天主教徒 。
波罗的海地区最让人惊讶的生活特征之一 ,是这些波罗的海人相互之间的了解是多么贫乏 !对拉脱维亚人来说 ,爱沙尼亚邻居在他们的眼中的形象 ,属于那种智力迟钝但无害的乡巴佬。而爱沙尼亚人 ,则把自己看成是北方的芬兰人的亲属 ,他们与芬兰一样享有某种文化和语言的联系 。此外 ,由于爱沙尼亚已设法与其北方和西方的邻居发展起广泛的经济联系 ,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常常感到爱沙尼亚人放弃了他们而亲近斯堪的纳维亚 。
立陶宛人对拉脱维亚人 ,犹如拉脱维亚人对爱沙尼亚人一样 ,并不见得有更多的了解 。立陶宛人的文化是向着波兰的 ,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文化是在德国的监护下发展起来的 。此外 ,虽然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语言享有类似的起源 ,但它们相互间无法理解 。
当然还有这些国家都盛产琥珀……我就这样带着从书中得来的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出发了,时间只有一个礼拜,所以只是蜻蜓点水地走了三个首都,按顺序是立陶宛的维尔纽斯,爱沙尼亚的塔林,和拉脱维亚的里加。其实,当飞机降落在维尔纽斯机场的时候,书里那些东西已经在我时差发作的脑中搅为一团了。
立陶宛的博物馆
到一个地方去我都喜欢逛逛那里的博物馆,这三个城市中的国家博物馆我也都去了,但是波罗的海的博物馆让我十分为难,因为大多数竟然是没有英文说明的,只有维尔纽斯还做得比较像样,隐约记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也曾是欧洲强国。所以比较起来也是维尔纽斯博物馆里面还有一些像样的展品,其它两个经常用照片和现代的模拟手段来表现。大约国家即使有些宝物,也在战争中被侵略者给掳走了吧。
下面是一组时尚大作,均来自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冬天的颜色
看过维尔纽斯的图片,晴天的维尔纽斯应该是一座蓝色水晶天幕下的童话小城。然而世事总有遗憾,我在维尔纽斯的那两天都是阴天或者下雨,3月初还是接近零度的天气,人们似乎也尽量躲在家里,路上行人稀少,不闻高声人语,整个城市留给我的是一种肃杀清冷的印象。
但是我的心情却出奇地好,对于一个生活在两千四百万人口城市,日日浸淫在各种都市噪音的人来说,这种清净不正是我想要找的么。
我带着Google map在老城中随意漫步,没有非看不可的景点,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就随性而至,累了街边找间Coffe Inn喝杯暖暖的咖啡,饿了找间餐厅大快朵颐,看到可爱的小店就进去逛一逛,看到美丽的建筑物就查一查这是哪里,外面观望一下,或者进去瞧一瞧。偶尔还见到赏心悦目小情侣在伞下亲吻,感觉时间都停滞了。
寂静的街道,建筑和广场。
维尔纽斯的吃和住
和西欧相比,在维尔纽斯晃悠真是心宽……体要胖啊。心宽因为物价低不必担心破产,老城旁300多的小酒店,远超巴黎100欧的房间。体胖自然是食物物美价廉,12个欧元可以吃个一全套。在西欧旅行有时还是考虑稍微节约一些,午餐什么的就随便解决好了,结果在波罗的海把自己宠成女王,几乎顿顿都进餐厅大吃。
如此不带脑子吃吃喝喝晃了两天,魔都的一切人事似乎都已抛诸脑后,若不是倏然惊醒,几乎已经忘了买好了去塔林的夜巴票。也罢,换个地方继续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