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追到好文章?
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文章满天飞,但好的文章仍然属于珍品,惊艳着我们的人生。好文章能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心弦,能给我们带来醍醐灌顶般浓烈的感受,能让我们大呼过瘾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他人分享。
对于我们而言,什么样的好文章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好文章?这一是取决于每个人的水平,层次,认知,还有习惯、爱好等等。二是需要我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去甄选,对不擅长的领域,我们根本无从辨别。那我们又是如何选出好文章的呢?一般我们会凭着自己的印象和感觉去选择,还会跟着排行榜、粉丝数量或者根据名人专家的推荐去跟风选择。
可是,我们从未考虑过,这一由感觉印象派+参考总结派模式主导下来到我们面前的文章对我们而言真靠谱么?我们也许从未思考过,感觉印象派,真的能够成为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地基吗?参考别人的推介,你真正认可对方的答案吗?你分析过吗,论证过吗,思考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盲目把自己的认知,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牢固吗?这对你未来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时候,会有不良的影响么?
读书为了更好地去思考去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如果不思考就去选择盲目读书,那就是读死书。这样即使读了好多书,依然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纵使我们说的写的再多也只是鹦鹉学舌罢了,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都无多大意义。只有带着自我思考去选择合适的好文章去读去领悟才会对我们自身的的建设和成长壮大产生价值。
我们在读,我们在写。我们需要读好文章,我们也希冀自己写出好文章。霸气侧漏的年度热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在此很有启发意义。当我们在写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站在读者的立场,去思考,去谈论,去聊他想聊的、他想知道的,那么对方对方肯定会很乐意被我们所写的而吸引。有吸引力能引起共鸣的文章才有可能引发读者发继续读下去。遇到好文章我们会渴望分享,渴望与更多的人一起嗨。而我们写文章肯定也是希望用通过自己的文字与更多的人一起嗨而不是仅仅自嗨。一篇好文章必是在读者意识和读者思维下创作出来的。因为这是对读者的尊重,而尊重是一切和谐美好情感得以发生的基础。
那么,好文章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去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很多。但好文章大都满足以下几点中的部分或全部:
1.能颠覆人的认知,激发人的兴趣。比如心理治愈系图书《被讨厌的勇气》就让你换个角度来重新看待自己。
2.逻辑特别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比如侦探类小说《白夜行》。
3.信息密度特别高的干货类文章,方法论,指导实操的文章。比如写作训练图书《金字塔原理》、《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4.揭露现象,直达本质的作品。比如蒋勋《细说红楼剖梦》系列。
5.对某个概念的彻底分析。比如《认知突围》一书
6.关于深度思考的文章。以专业的角度深入挖掘核心,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用落地实在的语言把专业的带着美感去解读专业知识,让你全然明白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心理医生曾奇峰所著的《你不知道的自己》一书。
好文章犹如星空里闪烁繁星里最亮的那一颗,启迪你的智慧,充实你的心灵,温暖你孤独的灵魂。发现好文章需要思考,创作好文章更需要带着心去思考。多看一眼星空,带着心去旅行,去追寻最亮的那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