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驴得水》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分为了三个阶层,五个类别以及四个对立面,三个阶层即下层、中层、上层,与其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当然只是相对于电影这个浓缩的小社会、小舞台而言。下层人物是铜匠和铜匠的妻子,中层人物是学校里的四位老师和校长的女儿,上层人物是教育部官员、警察还有美国慈善家,五个类别和四个对立面要放在一起说。
下层里面有两个类别,铜匠和妻子是两个类别,也相互对立,他们分别代表了坏和好,铜匠一开始表现的是个淳朴的人,但是当肚子里有点墨水,见识了外面了不起的东西时,他心中恶的那一面被一步步放大,变成了一个阴险下流丑恶的人,而他的妻子虽然看起来是个泼妇,但是对于铜匠有着最质朴的真感情,虽然对他动辄打骂,又会在别人欺辱他时站出来维护,这代表着下层人物正的一面、好的一面。
中层人物,我把学校的四位老师划为一个类别,他们代表着恶,跟电影中后期的情节有些不一致,这是我自己人物设定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电影中张一曼从恶的类别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可怜的牺牲品、受害者,也是这样一个情节,让电影原本钝刀子割肉的叙述,突然变成了一把利刃狠狠扎向观众的心脏,相信有很多观众是在这个情节出现后不再把整部电影当成喜剧了。但是原本的人物设定不是这样的,学校的四个人,每个人在过去都有问题,这是教育部官员的话,很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虽然教育部官员是个坏人、贪官,可不代表他说的话都是错误的,从后面他们的表现来看,的确每个人都是坏人,只是之前的表象蒙蔽了大家也蒙蔽了他们自己,这里要单说说张一曼,她是一个作风非常开放的女子,在民国那个年代背景,被说一句荡妇不足为怪,就是今天一个老师私生活不检点也会被人诟病,她向往自由,包括性的自由,所以宁愿背井离乡,跑到偏远的甘肃荒漠当个小学老师,在中年男老师提出到更好的学校时她毅然拒绝了,因为她清楚,离开这里她就没有了自由,除了校长这个以办学为最高宗旨的人能容忍她的作为,在外面的世界她恐怕要处处遭人唾弃,她的这些缺点很有迷惑性,很容易让人觉得,只是性格开朗,不拘小节而已,不算是错误也不是恶,她不能算坏人,真的是这样吗?与中年男老师的纠葛还可以算是未婚男女的你情我愿,可是当铜匠反对照相时,她第一反应就是色诱,而这个时候她是知道铜匠已婚的,但是从她的表现看,她完全不在乎,如此驾轻就熟说明她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以应对遇到的问题,如此一看,还能觉得她仅仅是开放一些吗?她的恶和其他人一样在电影初期都很有迷惑性,被隐藏了起来,大家都认为瑕不掩瑜,而她又在之后的情节中变成了受害者,恶的一面没来得及放大就被剧情消化了,出于同情受害者的心理,大家不会再认为她是恶人,我不赞同电影中把她转化为受害者的情节处理,原因后面详述。现在来说说中层人物里,正的、好的一面,就是校长的女儿,自始至终她都不认同其他人吃空饷的行为,更反对他们用一个谎言来维持另一个谎言,她宁愿去关心那头可怜的驴子,这个小女孩的善就是她从头到尾的那种真,这和铜匠妻子有一定的类似,她们没有被改变过。
上层人物,教育部官员、警察代表上层视力中的恶,他们也充分表现了民国时期官方的无能腐败,但是在这个阶层没有对立,因为美国慈善家的行为虽然处于好意,但是他始终是被蒙蔽的状态,没有与恶形成对立,甚至间接做了恶的帮凶。
以上的三个阶层,五个类别、四个对立面,就是我对整部电影结构的解读,我认为电影之所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因为有着对立关系的不平衡,悲剧、喜剧实际上就是善恶两面力量失衡、一面压倒另一面,在这部电影中,从我解读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它是不平衡的,中层、下层都形成了对立面,但是上层没有,它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中下层里面善的力量也过于薄弱,所以最后它是一部悲剧也为必然(最后校长女儿投奔我党大家可以忽略不计)。
前面我说过不赞同张一曼变成受害者,因为她属于恶的阵营,那么在符合逻辑的推演下来,下一步她也会和其他人一样把恶的部分逐渐放大,连校长这样最容易被原谅的坏人都让人不寒而栗,更何况是她。如果张一曼没有变成受害者,那么谁是呢?我认为在善恶对立冲突中,恶压倒了善,那么善自然便成了受害者,这是善的悲剧,张一曼在外面的花花世界也混迹多年,遇到的男人不会少,她作为一个成熟女性很通透,会了解男人身上的劣根性,她也很会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对付他们,所以我认为当他面对指责和谩骂、羞辱时,会失望、会伤心,但决计不会崩溃,她会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恶的那面展现出来,保护自己,或者更进一步回击报复。我认为按照电影前期人物的设定,这才是电影中恶人应有的状态,如果恶人这么容易自我消灭,也就不会可怕了。
按照我的推演,最后被牺牲的是校长女儿、铜匠妻子,也许两者都被牺牲,也许二者其一,都是让人痛心的结局,但是没有原本张一曼的悲剧那么有冲击力,我想这是导演如此处理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在张一曼身上虽然有各种的荡妇行径,可事导演编剧从上帝视角又给她乃至整部电影灌输了贞洁名誉是至高无上的意识,它是一种隐藏很深、不易被察觉,但是又根深蒂固的意识,所以张一曼被它引导着走向了崩溃,其他人也被它牵引完成了张一曼的悲剧。我并不喜欢从上帝视角给人物强加一种意识,因为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和小说一样,人物一旦设定出来,不应该强行去干涉其走向,在大背景设定的逻辑框架下自由发展,虽然他们是被创作出来的,但是不能让他们向机器人一样,遵守某些终极指令,想一想,我们之所以喜欢某个电影人物,是因为他活,所以这部电影中导演灌输的意识完全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