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供性,或者说“可供性”,既affordance,它是关联环境和观察者的一种属性。动物在知觉外在事物的时候,不是知觉事物的某部分的物理属性,而是对事物有整体的知觉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于1977年最早提出功能可供性的概念。吉布森认为,可供性是独立于人的物体的属性,但与每个人的能力又密切相关。1998年,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将可供性的概念运用到人机交互领域,相较于吉布森,诺曼更强调一定情境下可以被知觉到的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的意义,它不但与个人的实际能力有关,还将受到心理的影响。Gibson在1979年说:“afford这个词在字典里有,但是可供性这个词在字典是没有的,我造了这个词……意味着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互补性”。举例而言一个硬盒子即有容器的能供性,又有垫高显示屏的能供性,取决于它自己的物理属性和用户当下的需求。
今天面试过程中被问道什么是"能供性"--读过《设计心理学》的我竟然完全没印象,回来之后立刻查了各方资料,又翻看了一下书,在以下几处有相关内容:
1.《设计心理学》(《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中文版将affordance翻译为“预设用途”,后来诺曼在文章中有纠正。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有affordance的地方,一是在第一章中“日常物品中的心理学”这一节(Page9)中以“affordance”为一小节作了介绍;二是第四章第二节“将 affordance 和限制因素应用到日常物品上”(Page87)。
讲到的内容就是上文引文中提到的。
2.《About Face 4交互设计精髓》
第13章 隐喻、习惯用法及能供性
这里也是基于诺曼的观点延伸来讲的,为什么我们看见按钮就知道它是可以用手指按的呢?虽然并不一定知道它的具体作用。作者解释为这是因为我们有“使用工具的天性”,看见手指大小的东西在我们所能触及的范围内,就会自动按它们。我们将这种如何用手操作对象的本能理解称为“手动能供性”(第三版翻译为“手动启示”)。
问题是,在现实世界里,一个对象能做什么取决于其物理形式和它与其他物理对象之间的联系,锯之所以可以锯木头,是因为它很锋利,而且有一个把手。但是在数字世界里,对象之所以能完成任务,是因为程序员赋予它做某件事的能力,一个元素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所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错误的印象很容易发生,一个物件很可能不会达到我们的期望。
所以,应该确保你的程序通过使用“手动能供性”满足用户的期望。
3.应用于具体设计中的能供性文章
(1)链接:《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 》
这篇文章适合拜读几次,文章中先通过举例IOS键盘的优秀,进而引申到设计和创新的精髓,再谈到“可供性”,最喜欢其中的一个观点:
始自粗砺,并不是说去再发明轮子,而是一种关于设计和制作的世界观,去触及设计和制作的本质的一层,理解一件东西是怎么被制作而成又是怎样被使用的。如果自愿放弃这些探索,你做的只是“换肤”、“定制”、“深度定制”之类。如果没有“始自粗砺”的意识,虽然可能你在别人的框架上有一个容易的开端,但结果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受制于框架,甚至测试被缠住即使想重新“始自粗砺”已经无法脱身了。
“自主创新”除了可闻到腐朽的民族主义气味还有的就是自卑,“微创新”当然是功利主义者的龟壳。
此文章也提到了很多关于可供性的观点,以及相关文章,但是观点堆砌太多不利于理解,建议先读以上几处出处。
以上,待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后,再回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