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仙娘溪走读小记
第一部分:农村访谈
看过梅子经常去访谈、做专题,我们俩商量这次五一是不是搞点不太一样的游玩,于是出发前两天的晚上用腾讯会议正儿八经地开了个行前会,对,只有2个人的行前会。聊着聊着,我突然脑海里出现——要不用经济链来分析一下仙娘溪的情况?于是,一拍即合就有了下面这份提纲。以前去农村玩,就是游山玩水,啥时候搞过田间地头的调查和访问呀,这个提纲和思路几乎5分钟就写出来了。我的初衷就是想了解一下现在仙娘溪这个地方人口结构、收入来源及结构,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未来还有什么机会?
整个访谈都穿插在阿堂导赏小组安排的三天活动中,采访了青年阿文、加工农户南哥、汇耕田创始人星哥还有社区食堂的阿姨们,最后一天去桂花阿姨家里务农,也边干活边和她聊天。其中聊得最为全面的就是星哥,他对这片土地的深爱,他的智慧、勤劳,他对汇耕田公司化的宏伟蓝图,都深深的震撼着我。既要保护青山绿水、生态种植的本,又要带着村民们走向共同富裕,个中艰辛和难度,真是让人动容。我作为一个短暂的旅行者没办法给予深入的参与和帮助,只能给一些建议。
因为我偷懒没有当时做记录,现在只能靠回忆进行一下梳理:
1、人口结构:整个村子是100多户人家,400多口人,但实际留存的目前只有100多人,且一半以上是老年人。有出过大学生,目前村子正在上大学生的有2-3人,但是所有出去的大学生都没有回乡来的。和这里的经济有很大关系,下面再表。这里留守儿童并不是太多,不少孩子跟着打工的父母出去了,村小撤了,就去附近大一点的村子读小学,中学都在镇上。
2、收入结构:每户人家年收入大约在12万-30万:
1)几乎家家都有外出务工的,一般2000-4000元/月包吃住(住厂宿舍),基本都是在珠三角打工,广州居多。这是主要经济来源,需要省吃俭用的才有余钱寄给家里。
2)务农散户:主要作物是水稻、青梅、百香果、花生(今年有酸雨,收成少)、番薯、姜等。非生态水稻一年两季,生态水稻一年一季,换种番薯减少土地肥力流失。
以南哥的青梅加工为例,青梅期1-1.5个月,目前加工规模是5000斤,成本新鲜青梅2元/斤,制作成青梅干销售出去是500斤,每斤30元。也就是说这1个多月能挣5000元,对农民来说还不错,用我儿子的说法,利润超过30%已经很高了。但是加工规模有限,他只有一个烘干炉,天花板在这里。其他作物挣得就少多了。
3)汇耕田合作社运作:分为商业和公益两部分。商业由主要是农业种植、加工、销售、物流产业链的农业商业以及依托农业的旅游商业。
星哥的做法是将每个环节分成小组,比如种植组、加工组、质量组、销售组,再进行资源整合。种植组的农户根据统一生态种植的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因为汇耕田产品主打全部是生态产品,单价比普通农产品要高,当然成本就更高,比如要求统一使用有机肥,今年花生夫的价格高了,有机肥的成本也就上去了,化肥放太多了确实伤土地。比如物流,仙娘溪这个地理位置就是在流溪河源头,属于从化大山深处,快递都没有设点。星哥就和镇上卖肉的人商量,卖肉人每天早上开车从镇上拉猪肉到村子里卖,然后顺手寄件到镇上,第二天再把收件带村里。每件快递付费1.5元。这样每日的快递问题就解决了。销售组目前采用的是会员制,就像星哥自己种的米还没种都已经被会员定光了,我们三天在这里都是吃这个米,真的香得不得了。具体生态农产品的每一部分的成本、销售的价格、利润,星哥都坦诚地跟我说了,我就不方便公开了。但是算下来摊到每个月,星哥也就2000来元的收入,还是起早贪黑地忙。所以为了孩子上学,星哥和他老婆就包了20多亩地,自己从早到晚地种地了。
我发现这里经济的天花板主要来自地理环境,因为是流溪河源头,很多政策红线在这里,没有工业。之前批量种植的砂糖橘因对水土有害,也不得不被弃种。但是下限挺高,因为水好、林好,政府每年给每户有一定的山林补贴。所以成也生态、败也生态,目前看起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是正道。
和星哥聊天,我感觉他年龄比我小一些,40岁以下吧。他思想已经很成熟,我觉得他很有想法也很聪明,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能让资本介入过度开发。不过问题在于他把太多精力放在种地上了,导致汇耕田这个机构目前管理还比较松散,他的梦想是发动起全村的人做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他一直发愁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抓手可以让眼光比较低浅的同村人可以和他们同行,支持他进行这项新农业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情,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诉求,而且农村是人情社会没有边界,人情是规范化管理的最大障碍,这个需要有一个核心团队慢慢磨慢慢渗透,只靠星哥部分精力无论如何是搞不定的,规则最关键的是执行,不是挂在墙上,而规则是否能有效执行,核心是经济权的控制。我把这个观点分享给星哥,他深表认同,这让我想起刘亦菲仙女去年演的《去有风的地方》,李现作为本地土著纵使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但也不能有效的管理村子里的阿妈阿公,最后是外来的和尚刘仙女才能念出对的经。
星哥还负责了公益部分(真时间管理大师!),在2009年以来的是公益机构绿耕入驻村子后引入了公益思维,项目结项后公益组织基本就撤出了。目前还有几位公益人员以独立个人的方式在村子里帮忙。目前留下的公益项目主要是妇女小组搞的社区食堂、导赏小组搞的导赏旅游等。公益项目的运作方式这里就不再赘述,就是通过商业赚的钱放入一部分公益池子,多余部分再分配给参与的村民。比如我们五一一批人过去玩,七仙女在食堂做饭和糖水给我们吃,一批客户她们也可以分得几百块的辛苦费。
第二部分:五一游玩
Day1:避开五一高峰期,早上8点40出发,上午11点抵达,我们住在阿文家,这里民风极为淳朴,你敢相信吗,2023年五一黄金周,我们住在农民的三层小别墅里,65元/晚/间!Oh,my God! 我觉得村民们收得太低了。虽然条件比较简单,有蚊帐、有桌椅、每层有一个洗手间,真的很满足了。梅子这个团组得很大,差不多有15个家庭,第二天还有新加入的。下午主要是导赏员分组带着孩子们到村子里走走看看,带着任务卡呢。看看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肉菜都是从哪儿来的,有多少是买的有多少是自己种的、自己养的?泥砖房和水泥房有多大区别,我们又看又摸又闻的,区别很大,孩子至少说了二十种了吧,比大人想得多、感受多。陈锦宽画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地图,可惜照片没找到。
晚上还有夜观,这活动有点儿太丰富了,贴心的给每个人都准备了强光电筒。夜观前还简单做了图片介绍,让孩子们了解到晚上可能会看到的动物。
Day2 山林徒步&制作竹筒饭
我是没有真想到啊,做竹筒饭是从砍竹子、削竹子开始啊,多亏带了几个大男孩,不然这顿饭不知道啥时候能吃。
Day3 跟着农户干农活
最后一天我们分成三组:采梅子组、种百香果组、除草做饭组。哈哈,三个大男孩自然是幸运地、勇敢地承担了除草做饭组的重任。我们来到桂花阿姨家,带上农具上山去咯
三、小结
我是第一次到仙娘溪玩,通过三天深入了解了这个从化区良口镇下面的村落,真的收获颇多,走读走读,边走边读,我也第一次与去玩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连接。我看到了大部分农村的现状和问题,缺乏中壮年,没有肥沃的土地和资源,没有倾斜的政府政策红利,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家乡,没有都走出农村打工,他们有一些坚持在这里,而这些坚持已经慢慢得到回报。在10年前前期公益组织的深度参与下,村民们有了公民意识,重大事项都会集体决策,下面这个小广场就是村民自发设计和建设的。同时也因为有了星哥、阿堂这样的中坚力量,汇耕田公司化的雏形已经走出来了,如果村里的大专生、大学生能返乡,那么直播带货也能搞起来。农村城镇化也给农民带来更好的居住环境,更便利的生活环境,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引入一些有能力的村官,将会给农业商业、旅游商业都会更有体系的推进。有了生态经济的基本盘,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建设家乡。
我能深切地一面感受到星哥他们的焦虑、一面又感受到他们充满力量的生命力、更加感受到他们的善良和朴实,这里的那山、那水、那人,值得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