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北平原借道沧榆高速,一路向西来到保定阜平,然后依附着渐渐隆起的太行山势,以80公里的时速缓慢攀爬,直到终于驶出了4625米的长城岭隧道,那一刻,你会感觉像瞬间穿越了一样,还没来得及告别河北,就已经钻进了山西的怀抱。
不多时从景区收费站驶出高速,沿砂石线向西北蜿蜒行进,很快就抵达了景区南门,沿途摆满的陈醋、汾酒、刀削面、苔蘑酱等一众山西特产招牌,还不足以拦下游人的脚步。停好车进大厅,给老人或孩子买完票,有预约的车辆办理验证手续、没预约的旅客乘坐免费公交,就可以真正进入五台山核心景区了。
五台山,顾名思义,它有五个“台”,因峰顶处较为平坦而得名,可其中最低的南台“锦绣峰”,海拔都有2485米,然后是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东台“望海峰”2795米、中台“翠岩峰”2894米,北台“叶斗峰”甚至高达3061.1米,它也是整个太行山脉的最高峰,被称为“华北屋脊”。景区不算很大,却很开阔,一山连着一山,高低错落,青松翠柏漫山遍布,既携手并肩又相互掩映,再加上这里是中国FJ名山之首、是以智慧和知识为本的WSPS的道场,也就难免会给人以高深厚重的感觉,甚至会心神不定,错以为产生了高原反应。
在殊像寺停车场落脚,也就抵达了景区的中央地带。远眺群山,越高的“台”上越显得空荡荒凉,那里各有一座看似很小的寺院安静地卧着,周围莫说是人形了,就算是一辆车,也已经小到看不清了;环顾四周,路的南面偏东是殊像寺,上行是显通寺,南面偏西是五爷庙,路的北面,西行不远处是黛螺顶。在这里营生的人、到这里旅游的人、给孩子求个好脑瓜好成绩的人、求财的、还愿的,还有三步一跪一叩首的虔诚信徒们,在这个山坳处密集交汇,人多、寺院多、香火鼎盛,让人目不暇接;再看脚下,一条说是小河更似小溪的水带,在碎石上敲打出哗哗的声响,自上而下自西向东,曲曲折折地流淌着,水清澈冰凉,也呼应了这里“清凉山”的别名。
和别处景区中央不同的是,这附近少有饭店可选,更没有大型综合体商超,只在路的北侧、向西几十米和几百米的地方,明显能看到肯德基和德克士,给不吃素斋的人们、尤其是喜欢吃冰激凌的孩子,大开方便之门。沿街的房舍多用来提供住宿了,小店面小摊位,又都是贩卖佛教器物和纪念品的,其中的工业流水线制品,不可谓不多不常见,却也有说是当地特产的“六道木”,纹路上带着六条线,不但暗合了六道轮回的概念,做成的手串也称得上便宜耐看。
在那里购买纪念品和吃饭,其实已经是次日辞行之前最后两件小小不言的事了。
在此之前,是和孩子临时起意登上了黛螺顶。这是因为,当天没能按设想一一到访“五台”、而黛螺顶上汇集了“五台”上的五方WS像,是因为前一天错过了近在咫尺的殊像寺、显通寺,更是因为一个绝不带孩子烧香跪拜的执念,模糊了带他去感受传统建筑美学和历史人文情怀的初衷。所以虽说是临时起意,却又带着弥补缺憾非爬不可的味道,于是就主动站进“来都来了”的队伍里。
在那之前,是父子俩在凌晨四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喝口热水,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坐上提前预约好的私家车,先到景区北门处,停车拍照取证,以便当天能合规返回景区,然后继续乘车攀爬,在东台望海峰半山腰处下车,接着步行几百米到达停车场,再转乘官方大巴直抵东台顶。极目远眺,东方天地相接的那道线上,蓝色、白色、桔红、金黄相继外延,大约在六点十分,一抹出众的鲜红色,很快地带出了一整个又红又圆的小太阳,刚不到十分钟,那冷艳的鲜红色,又被耀眼的金黄色替代,那一刻,天终于亮了。步行下山时,人们大多踩着枯黄的草甸抄近路,除了防滑防摔、绕开干瘪的牛羊粪便,还要对地上数不清的大小石堆敬而远之,因为后来查证后才知道,那叫玛尼堆,陪伴它的彩绸叫经幡,是蒙藏地区前来朝台朝圣的善信、居士们,在此处祈福的证明,也代表着他们虔诚的信仰和寄托。
在那之前,是我与包车司机和民宿老板的攀谈,是借当地人之口,对五台山的风土人情、喜忌礼仪,形成的粗浅认知。千百年间,这片山水相连的地域,入冬早,入春迟,所以刚一入秋,沿途不多的杨树就已经掉光了叶子,以前没有松柏木材,因为它们大多是近些年靠着飞机播种才长成的,山上山下更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供耕种,即使玉米结了穗,也很少等来灌浆丰收的结果。物产有限、出入不便,人们只能跟随国运和地运自谋生路。如今约有一万本地人、七万外地人在此定居,与佛祖菩萨相伴,与往来游客结缘,几乎家家供奉日日敬香,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他们也会跟游客一样,到几处寺院朝拜。所以到五台山旅游、祈愿、朝圣,已经不仅仅是关联着太行之颠、FJ圣地、WS道场、历史积淀、人文情怀等一张张名片那么简单了,因为还关系着人的生存之道和品性传递。从这里稀疏缓慢的连锁覆盖趋势、随处可见的向好向善的祝福与点拨、几乎满景区都寻之不见的愠怒和纠纷,就足以窥见一斑。
相比之上种种见闻感受,初进景区就乘兴走进普化禅寺、又败兴走出来的理由,就显得我自己有些轻浮甚至荒唐了,因为电视剧《天道》可以说是一部“神剧”,而普化禅寺在这部“神剧”中,又是“五台山论道”——这个最神桥段的真实取景地,怎能让我忍住不去想拍照留念之事。可是找遍了前院,始终没找到剧中原景,又不敢去后院招惹众僧休息修行,于是只得悻悻离开了。直到第二天,我才从包车司机那里得知,是前阵子修缮寺院时,挖掘机碰倒外墙、毁了文物。于此处也可见,越是功利虚荣、罔顾事实,越会失望落败、自讨无趣。但剧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论道”,虽是演绎,却触到了开悟的本质和精髓: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上面短短四句25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结合这两天里了解到的,仅在五台山就有几百座寺庙、几千个出家人、几万尊佛像,但还有别的省份地区、山里山外,还有更多的难以计数的FJ信众,仅仅想到这些,就不得不让人叹服,F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化,与中国传统的R家思想、D家思想融会贯通,以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生命哲学、情感哲学的形态,区别于西方的逻辑哲学、辩证哲学,绵延发展至今仍兴盛不衰,绝对具有其独特的力量和魅力。
但在一点点理清以上这些杂糅在一起的感受之后,却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敲打着我的神经,那就是,在外求于人还是内求于心的两难抉择之中,在接纳因果还是回避因果这个根本问题上,人应该做何选择。在五台山的两天一夜,我没有明确请求过WSPS开示,即使当面问答,恐怕他也说服不了我。或许,答案只在尚未到来的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