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品读
《马说》妙点揣摩
妙在反面立论,妙在全文段落匀称,妙在三个段都在用“也”字结尾……
“妙点揣摩”,是品读作品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读法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我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来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读课文。
下面让我们用“妙点揣摩”的方法来品读课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24真不知马也!
《马说》一文,妙在反面立论,妙在开篇提出论说的中心,妙在小小的文章点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1.妙在三个段落的作用可分别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也可视为进行了说明、叙述和议论、抒情。
2.妙在全文段落匀称,首段提问题,二段摆现象,三段点实质;美在这三个层次中的波澜。
3.妙在将情感的抒发表现在语句中。
4.妙在三个段都用“也”字结尾。情感的表达层层推进:首段末的“也”流露出惋惜、慨叹的感情,二段末的“也”表达了同情、激愤与不平,三段末的“也”,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与嘲讽。
5.妙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有说完一层意思再转换另一层意思的作用;“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是在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且两个“也”都有感叹的意味在其中。
6.妙在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强调了伯乐之少。
7.妙在第二段论述了千里马已经不能“千里”,从反面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8.妙在第三段用“其真不知马也”这句字字铿锵的话,从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点出了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情怀。
9.妙在对全文内容可以进行这样的推理式概括:唯伯乐知千里马,今食马者非伯乐,所以今食马者真不知马。,
10.《马说》妙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通篇说马,通篇喻人;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11.妙在全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地描述来表现千里马的遭遇,摆出活生生的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
12.妙在以千里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文章寓意深致,文气矫健,小中见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13.妙在以伯乐喻明主,表达出贤才俊杰难遇明主之叹。全文波澜起伏,寄意遥深,有一唱三叹的意味和意境。
14.妙在文中七次点到“千里马”,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小小短文,表现了一个绵延千古的主题。
15.妙在全文用了十一个“不”字。首段两个“不”,“不”中见命运;二段五个“不”,“不”中见无知,见遭遇;三段四个“不”,“不”中见平庸、浅薄、见主旨。
16.妙在最后一段极有神采的表达;妙在此段中的层次。
17.妙在第三段第一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手法,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角度,表现执策者的“不知马”。
18.妙在第三段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的“临之”二字意义很深,无异于在说,有眼无珠,近在咫尺,视而不见。
19.妙在“天下无马”是文中最为形象的一笔,它可以读出鄙视、藐视、专横、高傲等各种语调,它让我们想象到、体味到食马者的那种形貌状态。
20.妙在第三段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反诘,感叹,先问后答,一锤定音。“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21.妙在句式的运用非常精妙,表现在朗读上,可以让我们读出排比的语气,读出感叹、反问、推断的语气。
22.妙在它似寓言而非寓言,用比喻说理但又不去正面着力论述自己的看法,简洁洗练而又含蓄婉约,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
以上的“妙点揣摩”告诉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试着从发现“美”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去品析、研读优美的作品,在“美点寻踪”、“妙要列举”“妙点揣摩”中体味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