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通常他最熟悉的地方是家,他最熟悉的人会是父母。孩子追随着父母的身影,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中长大。一个孩子是无法选择他的家庭的,他的一切任凭父母塑造。在成年之后回望童年,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遗憾。
比如,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有不识五谷的遗憾;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可能会经历成长的孤独;学业缺乏父母指导的孩子,可能独自扛过极大的压力;小时候被父母随手送给亲戚的布娃娃,可能一直惦记在心里……
因此,许多人在自己身为父母之后,会特别注意去满足孩子某一方面的需求,希望孩子成年后不会有和自己一样的遗憾。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补偿心理”的一种表现。
可是,我们又怎么能够提前预知,孩子长大后会有何种童年遗憾呢?你的“过度补偿”,会不会造成了他的另一种遗憾呢?
其实我们只需要抓住一点就可以了,因为在这些遗憾之中,有一种遗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那就是——快乐。
如果想要奉行一种快乐教育的理念,让遗憾离孩子的童年远一点,《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就可以作为我们的首选读本。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而且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
斯宾塞曾用快乐教育的方法来养育他的侄子小斯宾塞,小斯宾塞在他的教育下,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里介绍了快乐教育的好处,并告诉读者如何用快乐教育培养孩子,以及如何与孩子相处。
赫伯特•斯宾塞曾获英、美、法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院士、博士荣誉,并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该书问世百年来,广泛作为学校和家长教科书,成功培养无数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都介绍了哪些关于教育的方法。
--快乐教育的好处--
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关怀,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就像得不到灌溉的花朵,会逐渐枯萎。特别是在0至3岁之内的孩子,他们还容易被一些成人看起来毫无威胁的事物伤害,比如,能导致婴儿窒息的塑料袋、玩具上掉落的能塞进嘴里的小零件。
除此之外,一个得到好的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他可能会成为别人痛苦的根源。所以斯宾塞告诫读者,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不论你每日有多么辛劳,一旦为人父母,就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
而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干净无暇,全凭父母的道德品行来塑造。孩子像一面镜子,照应出你内心的一切。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你就应该做到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道理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等待孩子的通常是父母的呵斥和指责。斯宾塞说,其实呵斥和指责不能忘带来好的结果,反倒是快乐的方法和快乐的气氛能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比如,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样会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日寸强迫他学习,因为教育效果不会很好,你也可能因此就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
教育孩子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唯有把教育本身变成渐近的、快乐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在期待结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
--如何用快乐教育培养孩子--
在少年期之前,孩子身体的发育和成长应占据主导地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运动的机会。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户外跑步。
而在早期教育中,家长不能只是为了“教”而教,简单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应该为孩子指出找到答案的途径。比如,当孩子对书本上插图中的一种蔬菜感兴趣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超市去寻找这种蔬菜,让孩子观察这种蔬菜的颜色、大小、软硬。还可以把这种蔬菜做成一道菜,让孩子品尝它的味道。
这样做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检查来获得知识。它可以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这些知识的细节,也会成为孩子最鲜活和最深刻的人生经验。
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里,斯宾塞给出了很多教学的建议,比如做词汇风铃、跳数字房子等。其中斯宾塞呼声最大的,是让家长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0到3岁的阶段,是孩子对世界产生最初印象的时候,这时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环境。比如带孩子去看看日出,看看溪流。
3到6岁的阶段,孩子对世界开始具备初步的分辨能力,并注意到各种事物的功能和变化。这时候可以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给孩子讲述自然万物的功能特点,变化和联系。比如秋天的时候把孩子带到森林里,让孩子看看变黄的树叶,告诉孩子关于一年之中四季的转变。
6到12岁的阶段,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步入课堂学习知识,意志力也开始成长。这时候可以让孩子学会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比如,父母可以送给孩子一个自然笔记本,收集大自然的种种物象。
多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瞭望星空,欣赏明月,或者林中漫步,或者河边小憩。除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斯宾塞说的大自然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的视野更加开阔。另一方面,在这个“多屏时代”,多接触大自然也有益于孩子的视力发展。
--如何与孩子相处--
通常地,我们都会认为孩子更加依恋母亲。不过,斯宾塞提到,孩子更容易把父亲当作偶像,他会通过父亲去观察自然社会以及成人感兴趣的事情。父亲应该凭借孩子对自己的这种崇拜心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引导孩子大胆的去探索去学习。
同时,斯宾塞在这里建议所有的父母,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孩子常常在自己具有很大潜能的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领域,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如果孩子遇到来自外部环境极大的压制或者排斥,他就可能会丧失这种天生的兴趣。
比如,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要简单的,因为自己认为没用就扼杀它。利用孩子的这种兴趣,让他学会快乐的专注某些事物,从而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孩子喜欢学某种知识,意味着他的心已经能够吸收他。反过来,孩子讨厌学某种知识,那就意味着那种知识提出过早或者方法不当。而孩子是否愉快和兴奋是检验所有教育效果的标准,教育要和孩子的心智演化同步。
孩子在学习之外,还应该注意要有放松娱乐和调剂的方法,来避开过度教育可能产生的危害。比如打羽毛球、去户外散步。
--总结--
怎样才能让遗憾离孩子的童年远一点,再远一点?
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会认为宁愿让孩子的童年少些快乐,也要给孩子报上很多辅导班、兴趣班。另一些父母则认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如果这些父母们细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也许会发现学习知识和快乐成长,其实并不是只能二者选一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