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那个时候,电视上热播的动画片是《四驱小子》,所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四驱车就是许多小孩的梦想,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我考试得到满分之后,舅舅送了我一辆四驱车。当时的那个嘚瑟的样子,我依旧没有忘记。我依稀记得,那时候的一辆四驱车25块—60块不等。盒子里面的各种零件都需要自己的组装。但是,原装的零件,并不能让四驱车表现得十分出色。更是没有电视上边表现的那种“非一般的感觉”。
在一个中午,和小伙伴比赛四驱车的我。输了。原因就是,我的四驱车是原装马达,而那位小伙伴的车,则是配置一个名字叫做“光速”的马达(哈哈,名字就是这么霸气)。向来要强的我,很顺其自然地找到老妈,央求着要买一个好一点的马达。那时候,一个好一点的四驱车的马达,需要20块以上。老妈当时在忙着工作,直接回了一句“前两天,才换完一个零件,现在又要买一个马达,不买。”
当时,我一听,瞬间就不高兴了,哭呀,闹呀,就差原地打滚了。当天一天,都哭丧着脸。晚上吃完饭后,老爸走到我的身边,询问我的情况。我就把中午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希望在他这里得到“救援”——买回一个新的马达。但是老爸问我,“需要换上什么零件,赛车才会跑得更加快”。当时,我心头一下小兴奋,心里叨咕着“莫非老爸都要买给我?”。然后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换一个马达是最好的了,但是之后,还需要给四驱车加一个平衡杆、护架、轮胎也要换,需要那种摩擦力的大一点的.......”
老爸耐心的听完之后。“你看,这一下,要换的东西这么多,每一个月玩具只能买一样,你自己想想,最想换哪一个”“马达”我快速回答。“恩,那就下一个月玩具,给你换一个马达”
“不能就明天买吗?下一个月,我不要玩具了”“这个月的玩具,你已经买了。说话要算数,下个月买”
毕业之后,终于开始了“自给自足”的模式。初初工作时候,身边有不少同事,属于“月光族”甚至是“卡奴”。更别提什么理财了,能把这个月的工资用到下次发工资就不错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看看商场玻璃柜里面琳琅满目的心仪商品,再低头看看自己空空如也的口袋,心塞哈~”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收入提高了不少,但是消费也蹭蹭地涨了不少。依旧是“月光族”“卡奴”的不占少数。
渐渐地,我才明白,儿时与老爸的多次对话中。不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还明白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虽然收入在增加,但更多时候,欲望膨胀的速度要快过赚钱的速度”。
年轻的我们,想要理财,第一步,不是别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02
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一项体育爱好训练。每天都是放学时候,就要去体校进行训练。从开始训练开始,老爸每天多给我5块钱,放在书包的内侧。而且时不时的会问一下,那个5块钱,还在书包里面吗?因为吃正餐的钱,基本够用。所以,那个5块钱。我基本没有放在心上。有时还甚至忘记了。只是老爸,都记得时不时问一问,我才想起来自己看看。
突然有一天,我的公交卡弄掉了。更加无语的是身上吃正餐的钱,也用完了。当时想打个电话回家,让家人来体校接我,走到电话停的时候,发现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差点要哭出来。然后,在乱七八糟的抱怨和苦恼中,我突然想起。书包的内侧,好像又有一个5块钱。打开内侧,看到那5块钱“备用金”时。一种“获救了”的感觉从身体里面冒了出来。
工作之后,手上有些余钱了。都希望,拿钱去赚更多的钱。但是,买收益高的产品,期限就会长一些。也就是收益性和流动性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在儿时的那次突发事件之后,让我知道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一点点生活“备用金”。
现在,时常回想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总是不由的感谢父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培养了我的理财观念。虽然看似简单与基础,不过万丈高楼平地起,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