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木木收养的第1只土狗;七夕:木木收养的第2只土狗;木木:女主人;海子:男主人)
傍晚,木木下班回来,家里没人。
木木不知道要煮什么,就微信海子:“嗨,儿子晚上没在家,你想吃什么呢?”海子回复:“说得好像只有儿子没在家,我才能吃东西似的。”
木木哑然失笑。海子又发来信息:“要不我买面条回去煮?”双方达成一致。
木木闲着没事,就带了元宵和七夕出去散步。
元宵很乖,每次出去都会赶紧排空自己。七夕就不一样了,喜欢处处留情,又处处只留“一点情”,如果出去的时间没有半小时以上,还会憋着到家再解决。海子说七夕是为家里着想,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木木背着手,两保镖跟在后面。
对面走来一个戴着暖帽的小男孩,摇摇晃晃路还走不稳。“狗狗。”小男孩奶声奶气地指认。孩子的妈妈立即肯定:“对,狗狗。宝宝看狗狗。”
小区广场上一群老人家对着电视摆手挥脚。大部分老人家都很专心,少数几位会边做动作边随机张望。比如有位老人家就看到了木木和她的两个狗子,并且眼神跟随了一会儿。
有几个中学生经过,她们中有怕狗的,远远见到了,就赶紧绕一边逃远。这样是正常的。
对于怕狗的人,木木虽然不是太理解,但总是保持尊重。通常前面有人过来,她就会把绳子牵得极短,并尽量往另一边靠去,不管那人怕不怕狗;进电梯时,如果里面有人,她一般不进去,除非人家主动说:“没事,进来吧。”
木木曾经遇到一个极端, 当时她牵着狗子坐在自家门口,有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从街上路过,远远望见狗狗就蹲下来大声”啊~~啊~~啊~~“地尖叫。
那条街四通八达,街上足以同时经过两辆卡车,木木又是在自己家门口,门都没出,就这样她的狗子,温顺的拉布拉多犬,就这样,也吓到人家了。
那小姑娘蹲着歇斯底里地尖叫,眼睛还一直瞄着拉布拉多,眼睛不移,脚步不挪,叫声不停。最后木木受不了,坚持不到两分钟就把毛孩子带进后厅了。
不过,极端是很罕见的。绝大部分是成年人无动于衷,或者稍微侧一侧身离远点,小孩子们有的看到就跑,有的看到想来摸,而他们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说:“不要去!狗狗会咬你的!”(也有少数家长会带孩子来认识狗狗,但是极少)
木木已经习惯了,遇到孩子就会主动离远点,她不想再听到大人们的谆谆教导:“狗狗会咬你的。”木木不希望那些孩子因此变成“本能”地惧怕起狗狗来。
没有动物伙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木木始终这么认为,尤其认为最好的动物伙伴就是狗。她一直为自己的童年没有这样的伙伴深感遗憾。
木木不急不慢地带着元宵和七夕逛了一圈,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骑车经过,不由得笑了。木木拿起手机发微信:“亲爱的,我眼睁睁看着你从我面前潇洒而过。”几分钟后,海子回到家,发来了微信:“你就算闭着眼睛,我也是这么潇洒。”
木木晃了晃牵引绳,对元宵和七夕说:“走,潇洒的我们潇洒地回家去找那个潇洒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