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谈论起走出舒适区的话题,有人忽然说:“为什么要折腾呢?就这么安宁和美的生活不好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立马升温了。
为什么要折腾呢?It's a good question!是啊,为什么一定要折腾才能走出舒适区呢?有没有办法不折腾也能走出舒适区呢?
想进步的人们有福了!现在就教你一招不用折腾也能走出舒适区的妙法。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认知心理分为舒适区、学习区(非舒适区)、焦虑区(恐慌区),人学习最有成效、最容易持续的方式是在学习区和舒适区不断切换,不断进步,不断进入新的学习区。
“我们唯一感到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有人一听到非舒适区,就已经非常地“非舒适”了,小心翼翼地设法避开。
有没有办法让人既不会不舒适,又能进入非舒适区?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办法就是微习惯。
微习惯是美国人斯蒂芬.盖斯通过自身实践提出的习惯养成方法。他使用微习惯的策略,从一个俯卧撑开始,培养出运动、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微习惯》。
何谓微习惯?微习惯就是你每天强迫自己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微习惯就是在舒适区的边缘,迅速向非舒适区迈出一小步,走出舒适区,步子足够小,动作足够快,在你还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你已经完成了这一步。如果迈出这一步,让你感觉不舒服,你还可以快速的回来。
向前一小步,成长一大步。这个一小步的成功足以让你建立起成功感。
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步的成就感会激励你再向前迈出一小步,然后是再一步,当你真正觉察到自己在前进的时候,你已经走出很远,走得正起劲,根本就停不下来。
怎样能够用微习惯的方式,培养良好习惯?只需八个步骤,开始走上你的微习惯之路。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你可以列一张清单。因为微习惯占用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少,多个微习惯加起来时间也很短,一次可以重新建立多个微习惯。重点是让你的习惯变成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你不能因为看到别人的良好习惯,就要求自己去做,这样未必有效。最好的习惯是来源于你自己的生活观念。
第三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依据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依据,比如下午4点钟开始;一种是行为依据,比如饭后半个小时。对于时间比较规律的人来说,使用时间依据更加方便。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第五部纪录与追踪完成情况。使用笔记本、日历本或自己设定表格来记录每个微习惯的完成情况。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超量完成是将微习惯培养为习惯的关键,超额完成,能够增强你的意志力,激发动力。微习惯的指标,只是你行动的下限。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即使你能超额完成计划,也不要试图提高微习惯的目标,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转用到培养更多微习惯,坚持更长久的时间。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当习惯养成时,有一些标志性的信号,这些标志包括,没有抵触情绪,身份,行动时,无需考虑,你不再担心,常态化。
其实是为习惯,也需要你行动。现在你开始了自己的微习惯践行之旅了吗?在实践微习惯的过程中,有几个要点是需要注意的:
1、绝不要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在这里,不是说虚报数据的办法。微习惯太小,根本无需虚报。自欺欺人是说,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因而增加了意志力的消耗。
2、满意每一个进步。对小小的进步感到满意,因此建立起成就感。但不意味着你就因此而感到满足,超额完成才是你要达到的上限。
3、经常回报自己,尤其是完成微习惯之后。尽管微习惯很小,由于超额完成,还是会感觉到艰难,在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奖励自己,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4、保持头脑清醒。微习惯是依靠意志力,而不是靠动力。看到自己取得成绩,可能会兴奋,但是不要让这种兴奋变成实施行动的动力,每天你还是需要一点点的意志力来开启你的微习惯练习。
5、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如果你行动时感受到自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缩小目标,分解行动的步骤,直到小得不可思议,小到让自己觉得是犯傻为止。
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有时候即使面对微任务,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小时候小小的动用一下你的意志力,告诉自己这件事一下就能完成。
7、不要小看微步骤。采取微步骤可以提升你的意志力,让你一步一步用无数的小步骤,积累出一个巨大的工程。
8、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标。想取得,进更快速的进步,就超额完成更多的任务。那你需要记住为微任务才是你唯一的任务。
现在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趴在地上,你的目标只是做一个俯卧撑而已。等你做完了,大概你会欢呼: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