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自己参加了常春藤读书会,在七次的共度中,让我打开了对世界,对人,对自己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我存在即我之所以存在,原来做一个幸福的人是如此幸福。
什么是幸福?
一直以来认为,幸福是外部事物的状态,或身边的人及陌生人的态度给自己形成的其中一种好的感受。比如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有一个轻松自由的童年,嫁了一个疼爱自己的老公,从事着自己从小就想从事的职业。这些是幸福吗?当然是。但在这样定义幸福的同时,也埋下了导致不幸的隐患。有天我与爱人在一件事上产生分歧,争吵。我觉得他不理解我,然后马上上升到他不爱我了,甚至觉得他以前对我的爱也是假的,所有的幸福感瞬间消失,“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工作中,领导表扬,家长认可,学生学习进步,会觉得幸福,可一旦没有这些,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事业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这样以外界对自己形成的感受定义的幸福是不稳定的,甚至会成为导致不幸的原因。
幸福是内在的认知和感受,应由自己控制,而不是外物的状态或他人的态度。你有一颗幸福的心,那你时时刻刻都是幸福。王阳明先生说心即理。“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若我心是幸福的,当我和爱人争吵,我会觉得这是我俩认知上存在差异,发现这个差异,解决差异问题,我们以后就能相处更和谐,更有利于我们生活幸福。所以吵架也是幸福。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没有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学方法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我及时改变,再去探索其他的方法。这样我的教学就变得灵动起来,我也更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给我带来的职业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有一种原动力,让我们越来越幸福。
如何去培养一颗幸福心?
培养幸福心和《中庸》说的修心,修性是一样的,就是认识自己。《中庸》告诉我们君子的修心方法——慎独,就是去发现喜怒哀乐将发未发,初发接物时的状态,发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自己的心,从而认识自己。《中庸》还说君子在实现了自我认识后,则可成己,进而成人,成物。作者张德芬老师说,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所以,从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去修炼幸福心。我存在即是我的幸福,我的幸福和实现幸福的过程(无论其中是悲是喜)都是幸福。
作为常春藤读书会的一员是幸福,共读中发现自己的无知、浅薄是幸福,努力实现和大家“尺码相同”的过程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