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参加了本科同学的婚礼,顺便当了把伴郎。
回来之后,小迷糊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了疑问:
“为什么婚礼在男方家进行,明明两边都摆了酒席呀?
为什么新娘嫁人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不得回娘家?
为什么现代还要用「出嫁」这种“封建”的词汇,男女都说「我结婚了」不好吗?
为什么大年三十团年饭往往都是在男方大家庭里吃?
为什么结婚男方要给彩礼?
……”
正好,我这个年纪身边结婚的越来越多,网上尤其是知乎关于这块的讨论也不少,典型如男生给不够彩礼,买不了婚房;女生不愿将就,大城市“剩女”多;婆媳关系不好处,两代人观念差距大等等。
这些讨论聚焦的核心都是「婚姻」,所以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也理一理自己对婚姻背后的逻辑分析。
01 — 结婚=成立新公司
小时候听到过一个词“分家”,意思就是父母的子女们长大了,各自组建了新的小家庭,大家庭就需要拆开,各自独立,分割财产和生活方式。
从资产角度来看,儿子的小家庭其实是父母的全资子公司,因为所有的财产都来自父母,父母的角色更像是股东和董事长。
此时招个媳妇进门,给其父母彩礼,更像是子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给的是薪酬或者小部分股权,控制权还在自己手里。
这就是为什么封建时传统家庭里,只要老爷子还在,一大家子就还得听老人家的;而媳妇没熬成婆婆,就还得做好经理人的角色,出力多,却被各种公司章程限制,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而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的关系,很多家庭仅有一个子女,子女长大了不会涉及“分家”,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和自己分,父母的资产迟早会继承给自己,所以父母的话语权有所减少,独生子女的话语权随之增加。
其次,中国这么些年巨大的城市和行业分化,使得农村出生的子女在大城市热门行业,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能积累超越父辈一辈子的资产,这就意味着子女在大城市成立家庭的时候,存在不依赖父辈资产的可能,拥有完全独立的机会。
全资子公司,变成了自己创业成立新公司。
而和另一半的结合,更像是两名联合创始人,带着资金和技术各自占股50%。
一个是职业经理人,一个是占股50%的联合创始人,权利和义务能一样吗?
02 — 矛盾源于落后风俗传统的延续
惯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为方便皇帝统治,必须从上到下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来保障君权为上,所以强调礼治规范的儒家被选中了,三纲五常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四德里的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均为此服务。
在这套体系里,男性的地位上优于女性的,尤其是夫妻关系中;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71年,但传统的惯性导致不发达地区这类道德约束还保留一定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对女性有限制的风俗传统。
明明从家庭结构上新人不再附庸于家族,但风俗传统——乡里亲戚们会告诉你:不,你还得听我们,不然我就道德绑架你。
这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中国太大了,一线城市的新观念在县城农村往往水土不服,农村的生产力关系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小农经济;而人口又是流动的,出生农村,活在大城市,无法完全割裂。
从家庭的延续上看,很可能父辈是小农经济,代表传统;子女活在现代,向往平权,二者聚集时就会产生碰撞,容易激发矛盾。
除了传统风俗之外,男女的基因差异也是矛盾的重要原因。
03 — 基因偏好有利于繁殖的选择
之前在公众号文章“回公司上班第一周,我去了三天”曾给大家介绍过《自私的基因》:
“生命的繁衍,究竟是种群的繁衍,还是个体的繁衍,亦或是染色体,甚至基因的繁衍?
我们整个人体甚至我们的意识,都是被体内的基因驱使着,以帮助他们不断地复制、扩散。”
由于基因偏好有利于繁殖的选择,使得男性偏爱年轻漂亮的女性,女性偏爱能提供物质保障的男性,这是择偶偏好上的差异。
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还存在生理结构的差异。在繁衍后代过程中,女性承担怀孕和生产的职能,这一职能无法由男性承接,只能女性独自承受。
所以对男女结婚来说,生育这件事对女性带来的风险收益比,大于男性;同时男女随着年龄增加的“价值”曲线不同,所谓“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的由来。
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结婚对年轻女性来说是一件承担更高风险的博弈,需要更多的行为措施来保障安全感;此时我们可以把“彩礼”、“婚房”解释为一种常见博取信任的等价物,以降低年轻女性对博弈风险。
想要完全消除差异,恐怕得科技进步到足够程度,“驻颜术”、“人造子宫”等相关技术完全落地的一天。
04 — 当前环境下的婚姻观
1、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是公司唯二的联合创始人,或许分工不同,但享受均等的权利和义务,同为利益共同体,为公司负责。
2、在不引起一方明显不适的条件下,可以入乡随俗;因为生活充满博弈和平衡,人的社会关系里除了结婚对象还有其他人。
3、生育需要男女双方共同认可、决定,男方在生育时无法共同承担生育带来的相关风险,需要额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情感支持。
4、婚姻和公司的明显差别在于,婚姻中有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