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
今天刚看了一期《奇葩大会》。
里面有位叫蔡聪的选手,讲了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他曾经采访过哈佛大学法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聋盲人。
蔡聪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先天性视力听力都恢复无望的情况下她是如何活过来的?父母是否想过丢弃她?
这位聋盲人感觉很吃惊,答道:在医生确诊她恢复无望时,对她的父母说,身体上的残疾是注定治不好的,但是没有关系,可以换一种活法。于是,她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独立生活学校,学会了盲文、手语、定向行走。后来因为自身感兴趣,还学了舞蹈、做饭。从小到大,她一直都是和其他身体健康的人一样在普通的学校读书直到考上哈弗。
蔡聪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残疾人”,这只是心里的一个“刻板印象”。
对于这个完全陌生词汇,迅速地百度了一下。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猛然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之前都会有刻板印象的概念,而改变这种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颠覆性意义的。
比如,“残疾人”在很多人刻板印象中认为身体一旦遭遇重大残疾,这个人的人生简直就完蛋了。
事实上,残疾只是一个人的特征,他依然可以拥有和其他身体健康的人一样的生活以及追求。
想起小时候,有一次舞蹈老师到各个班挑一些同学参加舞蹈表演。到我们班的时候,老师叫我们都把头抬起来(看谁长得漂亮)。我把脖子伸的老长,使劲睁大眼睛(我认为自己眼睛很大,还挺漂亮的)。当然最后老师肯定没选我,一直认为老师不选我一定是因为我不够漂亮,所以自卑了很久。
现在看来,如果当时能明白,长相不过是区别于他人的一个特征,所有的自卑全都源自内心的刻板印象。或许能收获一个快乐的童年甚至改变之后的人生也未可知。
刚好前两天刚刚看了一部科幻片《太空旅客》。故事讲述了吉姆和奥罗拉以及其他五千名乘客正在乘坐阿瓦隆号飞船去往另一个星球开始新的生活。但旅行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意外,使得他们比早于预定到达目的地时间九十年被休眠舱神秘唤醒。他们想尽办法也不能回到冬眠仓继续冬眠,也无人可以给予救援。至此,他们的整个人生被彻底改变。
当奥罗拉发现自己的冬眠仓是被吉姆人为打开之后,愤怒、绝望、甚至一度想杀死吉姆。但最终,奥罗拉选择原谅吉姆。
影片中一直强调一种概念,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能忘记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一直很困惑,困境和喜欢的事明明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东西,怎么会有交集呢?
直到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设若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早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造就了英雄。我常以为众生度化了佛祖。
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其在世上存在的意义。所有的苦难、挫折、美好都不过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刻板印象”。
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奥罗拉在吉姆改变、毁了她的人生之后能够选择原谅。奥罗拉明白过错已经铸成,并且不可挽回,不如试着接受这个事实——不管接受与否,都是同样的结局。奥罗拉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是除去成就、名利之外简单的快乐,而和吉姆一起生活恰恰是她真正喜欢(这里的喜欢,我解读为“渴望”)的。
那么既然是一直渴望的东西,就不必非得借助名利或者优越的生活实现——显然已经不能借助。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有些人工作中遭遇挫折,身体上遭遇疾病,生活里遭遇动荡,付诸身心的感情遭遇变故,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自己通过努力改变。如果说,因为一些不能改变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就此败下阵来,无疑是错误的选择。
因为,所有看起来的与众不同不过是特殊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