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关注儿童阅读,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科实习开始了解图画书。记得那时的社长给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经典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等,开启了图画书的奇妙之旅。原来,图画书带着角色读更有趣味!
图画书不同于传统的连环画,它的图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图片更为重要,因为一张张形形色色、或绚丽多彩凝结奇思妙想、或简洁黑白生动形象跃然纸上,不论什么样的组合方式,彼此相连串起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比如,爱、善良、梦想、奉献,这些普通词汇说上有些抽象而用故事诠释就恰到好处,传递着正能量、好品格。
因此,有人说,图画书非常适合学龄前的孩子们阅读,也有人表示图画书的阅读只有年龄下限不分年龄上限。所谓的年龄下限,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得出的,比如婴幼儿对于大色块非常敏感的时期,阅读构图简单、色彩鲜艳的图画书,就非常合适,这有助于其视觉的开发;到稍长些则可以根据思维发展特点选择故事性的内容。
也许有人会说,像婴幼儿这么点小怎么阅读呢?对了,这也是图画书独特的魅力所在。正确阅读图画书的方式是由父亲或母亲读书中的文字,就像是自己在给孩子说一个好听的故事。父母的声音是孩子最熟悉最喜爱最亲切的,所以当孩子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与此同时,父母应该陪伴孩子引导他们自己阅读每一页的图画。一定是慢慢看,而不要急着翻页。因为这不仅是亲子互动的绝佳时机,也是孩子们发展想象力的契机。要知道,他们的感官敏锐度可非常厉害,有时甚至超过成年人。曾经看到一份资料,一位孩子在看毛毛虫的图画书时发现了书中出现几次毛毛虫但它们的触角数量不同的问题,这可是作者在创作时无意留下的bug。多么细微的差别啊,可见孩子的观察力非同小可。再如,文章开篇提到的两本图画书,父母和孩子可以扮演大小兔子以及鳄鱼和牙医,把书当成剧本,边读边演,分分秒就能想到充满爱与温馨的亲子画面啦!
图画书是书籍中独一无二的老少皆宜的品类,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匠心。那么到底该如何从头到尾、由表及里地阅读一本图画书呢?
先说说封面。
“封面是我们对书进行预测最重要的来源。”(《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培利·诺德曼)哪怕是一个孩子,也可以从图画书的封面上猜出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举个例子,《花格子大象艾玛》的封面上是一只花格子大象。“咦,现实中的大象不都是灰色的吗?世界上怎么会有彩色的大象呢?”这个矛盾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打开书,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被誉为“现代寓言大师”的大卫·麦基在这本书里与幼儿循循善诱地探讨了一个“如何做自己”的问题。
多数图画书的封面都是取自正文里的一幅图画,但也有的不是。比如约翰·伯宁罕的《外公》,由作者根据内容专门创作,所以,像这样的封面,适合读完整本书后回过头来再看一遍。
说一种特殊的封面,某些精装书外的“护封”(也称外封面)。护封前后通常都有一个向里折的折口,出版的专业术语叫做“勒口”。虽然精装版图画书的护封与厚厚的硬壳封面一般是同一个画面,但前后勒口上往往印着许多与这本书相关的重要信息,比如该本书得过的大奖、关于这本书的评介,等等,也不要漏看了。
另外,提前说一种封底(其他的类型按照阅读顺序最后说),其实专业的说法也属于面封。就是有些图画书的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图画,这就需要把封面和封底同时翻开来看了。这种尺寸的扩大,往往在情境视觉上会给人感官冲击。
接下来是环衬。
衬页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活动的,因此以两页相连环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环衬”。可别小瞧这一页或白纸或色纸或图案或图画的前后环衬,里面暗藏玄妙哦!
如果环衬是白纸或色纸,它们的颜色也是大有讲究的,往往与讲述的故事十分吻合。比如,选择黑色,可能这是一个灵异而又有一点点阴森森的题材。再如,描绘生气、非常非常的生气,环衬使用了象征愤怒情绪的红色。
环衬上印有图案的图画书不在少数,也别以为它们只是装饰。比如,我很喜欢的《我爸爸》《我妈妈》系列,就使用了爸爸妈妈睡衣的局部图案,与书中故事情节遥相辉映,妙趣横生。
还有图画的环衬,前后连在一起看,有时还有提升主题的效果,甚至会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去猎熊》,是典型的例子。
要说扉页了。
也叫主书名页,就是接着上面说的那页,又在正文之前的。顾名思义,上面会给出书名、著作责任者(作者、译者等)、出版者的信息。此外,图画书往往从这也开始就有图画了。
图画会告诉读者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比如《彩虹鱼》《女巫温妮》。扉页的图画也会顺着封面制造悬念,比如《三个强盗》《大卫去上学》。扉页图有时还与前环衬相连组合成一幅跨页图,当然是有情节更有视觉冲击力。扉页还有可能需要读者看完整本书后再来回味,享受第二次阅读的乐趣,可以看看《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
终于来到正文。
图画书的正文与其他书一样就是指书的主体部分,它除了文字也包括图画。上文曾提到,图画书是需要父母朗读给孩子听,孩子自己看图画的,彼此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孩子有时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甚至他们还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有一位三岁的小姑娘,在妈妈给她读艾瑞克·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时,一直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可是她在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一样样东西时却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小姑娘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像她这样的小女孩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在绝大多数的图画书里,图画与文字呈现的是一种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通俗地说,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但一本图画书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和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即图文合奏。上文提到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十分有趣的一本。
讲到故事,不得不说说图画书里奇妙的潜在节奏。在这类图画书中会有一个不断重复的结构,如果找出它的规律,把一幅幅画面按小组排列,就可以看到一种类似音乐里节拍般的节奏了。举个两拍子的例子吧。约翰·伯宁罕的《和甘伯伯去游河》说的故事是:甘伯伯要划船去游河,岸上不断地有动物打招呼要求上船,先是孩子,然后是兔子、猫、狗……左面一页是甘伯伯和他的船,右面一页是占据整个画面的动物。如果说左面是1,右面一页是2,那么整个一本书就是这样1·2、1·2、1·2……地一共重复了九次。这只是最普通最常见不过的节奏,还有用图案和色彩变化加强节奏的。
图画书中无伦是多变的文字排列组合,还是或填满跨页或有大量留白的画面,甚至有些图画书只有图画没有文字……那些连贯的故事以及精妙的排篇布局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情感的涟漪都值得细细品味。
按照书籍部件顺序,最后就是封底。
可别小看了图画书的封底,您以为合上一本图画书时,它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是:有时是这样,而有时并非如此。因为,有的书在合上书之前就把故事讲完了,比如《大卫,不可以》(No,David!);有的却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比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图画书的好还可以从它的开本上看出,再也没有第二种书籍品类能够在开本品种上与之抗衡和媲美的了。比如《树真好》(A Tree is Nice)这本主题围绕树的书,就选择了瘦长型的开本样式(28cm*15.5cm),它无疑完美地表现了一棵树的枝繁叶茂。
看了这么多对于图画书的讲解,您是否也对这类生趣盎然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不仅学会了如何陪孩子阅读,也懂得了不少选择好书的窍门了吧~没错,通过一本书在设计上的每一个小细节明察秋毫地区别伯仲叔季。
【P.S.】本文部分参考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推荐给想要更好理解和运用图画书的爸爸妈妈们,书中具体解读了许多经典图画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