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乌托邦还是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奋斗》正流行,陆涛他们几个人过着稍微一努力就会成功的日子,然后花个七八位数开酒吧住大工厂,几对情侣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同进同出不嫌腻,下班回来可以打台球唱K,时不时在玩个呐喊宣个誓言,闹腾到凌晨三点才睡觉。十几岁的小屁孩看见他们过的这么潇洒也是既羡慕又向往。
然而到了电视剧里演的年龄,我的精力和电视剧里的“假人”一比的确自愧不如。过了不到一个月几乎是独来独往的生活,每天闹钟叫我起床,烧水沏一杯速食粥,洗漱之后把已经凉一些的粥喝掉,出门关门锁门。下午回到家里,换鞋到楼下跑步或者在家里跟着keep练几分钟,洗澡开电视,一边看一边写文章,到了十点就打开书把规定的页数看完睡觉。每天作息规律的把我自己都感动了,前几天还闹失眠,现在只觉得睡不够。
虽然每天做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但是我慢慢开始享受这种“独性”。每天可以只考虑自己,兴奋就去跑步,累了躺下就睡觉,想看书可以在书架上随便选择,想看电影打开电脑就有现成的,不用担心欠谁的,也不用考虑需要为谁付出,所有的焦点和重心都在自己身上,全世界好像只剩自己一个人。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与自己擦肩而过,又仿佛在另一个时空,就像是以灵魂飘在半空中的视角俯视整个地面,轻盈又自由。我终于明白了聪明的房地产商为何不断推出公寓房,一是面积小性价比高,二是给无数想孤独的年轻人一个孤独的住所。现在的世界进步的速度太快了,每一个人都很忙,上班忙,下班忙,有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小小的蜗牛壳,有着绝对的隐私,在关上房门的那一刻彻底放松,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结婚了,我该怎么享受自己的独居呢?我经常幻想一些不靠谱的假设,比如婚后也可以尝试分居状态,两个人不住在一起,每周可以挑出一两天的时间一起吃饭,剩下的时间由自己处理,互不干涉,但是又要保证绝对的忠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紧紧揪着对方不放,两个人讲究的是心灵上的共鸣,而不是纯靠着每天在一起相处而形成的习惯。
唉,这种乌托邦怎么可能实现呢?毕竟乌托邦就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理想国,我要是秉承着这种观点走下去,估计全世界的男人也不会娶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