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秘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娱乐圈的爆料,有一些关于片酬的爆料经常让普通人膛目结舌。这两天看到有些影评人评论《绣春刀》这部电影的时候,说刘诗诗还是一贯的“无演技”,这部电影找她纯粹是为了拉票房。(不是我说的,不要喷我)
这里就能看到一个问题,娱乐圈里为什么有些人演技一般赚钱却比演技好的人多。做个跨行对比,他们一集电视剧的片酬可以达到七位数,普通一个IT技术工程师,工作技术含量比他们高得多,但赚钱却比他们少很多。这里有社会影响力,贡献度等原因,比较并不科学。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粉丝。有人愿意看他们的戏,愿意看他们出现在电视上。虽然演技是不好,但普通人不觉得啊,普通观众就是为了看剧情而已,他们关心的是戏里的坏人是谁,男女猪脚有没有终成眷属,小三怎么还没死。。。。。。总之,没有人关心这个演员在表现小三还没死的时候那个情景、那个环境下的眼神该怎么表现出她内心复杂压抑难舍愤怒又嫉妒的心情。
总之,有人愿意付钱,给他们买单就对了。哪怕是喜欢这个人的样子,喜欢这个人笑的表情,喜欢这个人的声音。这个人再怎么渣,就是有人喜欢,就是有人看他电影,你能怎么样。
有木有很熟悉的感觉,这不是互联网在说的粉丝经济,社群经济吗?小米有一大批米粉,活跃在小米论坛上。罗永浩在新东方的时候开始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在他做锤子的时候说「你只管认真,我们帮你赢」,罗辑思维也聚集了一大批的粉丝,买罗胖推荐的书,买罗胖出的月饼。方舟子和韩寒都有各自的粉丝,也有人给他们买单。
这就是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别人信任甚至崇拜你,让粉丝给你买单。原来互联网所说的粉丝经济什么的,是从娱乐圈来的,贵圈好乱。
当互联网将信息越来越普及化,平等化以后,就需要有人给他们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需要有意见领袖的存在。而有些人正因为他们特殊的经历和背景,接受的知识和世界观,让他们形成自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让有相同经历或背景的普通人有共鸣,或是有指导意义,就会感到信任。最后他们说的任何话,都会成为这些普通人的评判标准。就是因为互联网会将信息普及化,所以才会说未来的商业,是社群经济的商业。
就算罗永浩的锤子失败了,他的粉丝还是会支持他,罗辑思维也一样,这种信任极度坚固,比娱乐圈还可怕。
当然,上面说的这种喜欢,普通人也能做到,比如你长得好看,会拍马屁,懂得人情世故,做事圆滑。那假如去面试,你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很多,也有人给你买单。但并不会让别人信任甚至崇拜你,仅仅只是在社会中你的「机会」比别人多而已。相反的一种让别人愿意给你买单,是一个人的实力。你的朋友信任你,同事信任你,上司信任你,交给你的事情,从来都会办的妥妥的,这就已经树立了个人品牌,你说的话,做的选择,都会成为身边人的主导意见,你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而这种人,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罗永浩、韩寒、方舟子、郭敬明......
不管未来的社会是不是社群经济为主导,怎么实现一个人(或产品)的价值,应该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只有给自己(或产品)定位好了,才能结合粉丝经济,去实现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