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和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班主任魏老师,邀请我作为家长代表进行这次发言。
我平时也经常和魏老师联络沟通,说实话,魏老师自己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一边教几个班的数学,又还担任着我们班孩子的班主任,不得不说这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但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常常抽空,自学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她很敏锐的洞察孩子们的变化,细心的去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存在哪些问题,努力的去探索,孩子们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影响家长,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每次和她谈话,我都被她的仁爱和满满的责任心感动。这段时间,她跟我说现在班上的孩子们,大部分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害怕,不敢说实话!”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跟家长朋友们探讨,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如果你总是一顿臭骂,甚至动手打孩子。对孩子犯错不宽容,试想孩子做错事情,他自己知道吗?别看孩子小,他们早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了,他们心里可清楚自己做错事了,他们更知道自己的这些错误,如果跟爸妈说了会是什么后果。没有哪个孩子希望被别人批评指责或者打骂的,这是人的本性,我们都是驱利避害的。所以,当家长问起孩子时,孩子因为怕被打骂,就会通过说慌来掩盖事实。作为家长,我们却又多么希望孩子,最好什么心理话都跟自己讲,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宽容孩子,关爱孩子,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不打不骂,用平和的心态和她一起面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和避免?而且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的,不要害怕犯错,犯错了只要我们积极去面对,去改正,改正的错误就会成为让我们进步的宝贝。我们宽容孩子,允计他犯错,这也是一种爱。
现在孩子们对自己在行为上犯的错误感到害怕,不敢承担,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每次自己考试有错题,就很害怕。老师说,有些学生明明考的很好了,但是看到成绩就害怕。问她为什么,她们就说,害怕爸爸妈妈骂。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同桌考的比自己好,就把同桌的名字改成自己的!老师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想考那个分数,害怕妈妈骂自己。可见孩子的家长对她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家长对孩子没有宽容,长期批评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次次考到自己要求的高分或者满分,这实在太苛刻了。说实话,我心里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我不会刻意关注孩子考试的分数,我更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态度,我跟他说,学习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也是你自己的事。你要经常问自己,我学习认真吗?努力吗?如果你够认真、够努力,哪怕考了很差的分数,也不可耻,因为那也是你努力的成果,是付出了辛勤和智慧的。当你这么认真又努力了没有考好,是什么原因呢,哪里出了问题呢?会不会是学习方法不对?然后再引导孩子一起去分析思考。也不要拿孩子去和别人比,并不是说他本身有多历害了不需要比,再历害的孩子都需要在比较中进步,只是要正确的比较,就是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把关注分数改为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试验,叫“习得性无助”试验。美国心理学家塞利,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因为没有出路,狗就在笼子里狂奔,痛苦万分,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在电击前,试验者把笼子的门在狗跟前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后来,有科学家还对人做过类似的试验,得出的结果也一样。
研究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障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
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到爸爸妈妈要求的高分,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
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有很多出错。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 “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尽管,我们认同学习很重要,但是相比起孩子的健康来说,成绩没有那么重要。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光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等等。
在这里,我真诚希望家长朋友们,要用真爱去爱自己的孩子,可能大家觉得,谁还不是真爱孩子啊,对!我们都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一切,对他的爱常常超过爱自己,但是不妨来对照一下,你的爱是不是真爱:
1、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
2、爱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是最大的尊重,是最深沉的爱。
3、宽严有度是真爱,对她的能力才华要宽、德行责任要严。
4、孩子能感受到的爱才是真爱,真爱的感觉是暖暖的。
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法在这里再继续把这四点一一展开来讲,还需要家长朋友慢慢去领悟。总之,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时刻要谨记,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自我成长的问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自省和自我提升,才能成为一名智慧家长,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们始终相信,我们的老师都是无限关爱每一位孩子的,她们尽职尽责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我们也始终相信,我们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都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如果遇到问题积极心态,好好沟通,我们都会慢慢成长为一名充满智慧的家长;我们始终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好孩子,他们会在学校得以健康成长,未来都有无限美好的可能!
感恩大家的聆听,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