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精进》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的态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它更像一个孩子所常常持有的态度。可能有人会问,孩子怎么会“郑重”呢?我想,长时间和孩子相处过的大人们,不会怀疑这一点。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儿子也会经常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什么“恐龙要不要上学”啊,什么“火车有没有后视镜”啊,很多问题一问出来就把我逗乐了。可是他每次的眼神却一点嬉皮笑脸的意思都没有,反而非常严肃,像是在说:“我可是在学知识哪”。还有,他玩起汽车来也是一丝不苟,他喜欢吧几十辆小车沿着桌子的四条边依次排开,一辆一辆首尾相接排的笔直。如果有辆车被碰歪了,就要离开一分不差地复原回去,一点差错都容不下。
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早上我问儿子:你怎么理解时间?他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它很珍贵。
我很惊喜,也很惊讶,儿子对时间的理解,很深刻,也很直接。
我又问他:你会怎么用它?
他说:先计划,再去用。
这时,我很赞同,上文中作者的想法:我们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对待时间的态度。
一个孩子,在运用时间上有哪些特点?
1.专注:他们会专注的玩游戏、看电视、画画,吃饭时,家长多大声叫他,他都是听不见,眼睛里只有他所关注的那一样。
2.只做当下的一件事:“孩子只对当下自己感兴趣的,心动的事物为所动”家长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我常形容我儿子的这种行为跟“狗熊掰玉米”一样,手里永远只有那一个玉米。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眼里只有一个玉米,意识不到他在一整片玉米地里,更不会被其他玉米“打扰”、”诱惑“。
3.不逃避:孩子心中有了问题,一定会脱口而出,在得到回答后,还会追问,然后不停的追问。他们不会避讳场合、对象、逻辑、表达方式……童言无忌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我就经常会遇见大人被孩子问急了的场景。,
4.不急功近利:孩子总是好奇、平静、不厌其烦的去探索一个新鲜事物;成人从舒适圈走出来时,会产生焦虑、害怕、担心……的情绪。我想是目标不一样吧!孩子只是在探索,成人面对社会压力常常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式,某一标准、某一目的。
基于现在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总结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考虑好时间用在哪里?(这里只确定方向,不是目标,也不是任务。)
第二:拿出专注态度,计划只做一件事。
第三:过程中,不逃避问题,不急功近利。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昨天晚上,我就在时间管理上犯了一个的错误。按照原计划,我和儿子6点45去练习钢琴,我打算利用等待孩子的时间,兼顾学习”拆书帮训练营线上课“,一个时间段做两件事情,既兼顾了做个好妈妈,又保证了我的学习不落下。但事实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一开始孩子不愿意去学钢琴,我花了一点时间去疏导他;等待的房间里又来了两个孩子,环境变得很吵,我开始烦躁;由于孩子的状态太好,我们提前完成了练习任务,提早回家,又在路上花了一点时间;到家后给孩子检查作业签字,又中断了学习。线上课这边,由于思路几次被中断,记录的知识点、给出的回馈都是支离破碎的。现实的结果是,孩子一直在催我;课也没有上好。
对照以上三个原则,我违反了”计划只做一件事“、”过程不急功近利“的原则。
【A2】规划今后的该怎么应用
下周还是会面临这个问题。为了保证陪伴孩子的质量,自己学习的质量。我打算调整如下:
第一步【决定】周二晚,高质量陪伴儿子;周三晚,高质量学习。
第二步【计划】7点到8点,这一时间段,不再增加其他事项。(特殊情况再做调整,但唯一性的原则不变)
第三步【态度】对出现的问题勇敢面对,不急功近利。关注点放在收获的多少上,而非任务的完成数量上。
(ง •̀_•́)ง 文妈好棒,加油(^ω^)!
❥ 乐观面对生活课题!
❥ 简约生活的尝试者!
❥ 开启重新养育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