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童年的母校献花

       给童年的母校献花

       文/建安山翁

       诗云:

       春来冬去数十年,画卷离轴挂心间;

       记忆闸门今开放,儿时旧事映眼前。

       我的小学岁月,是在云南省镇雄县中屯镇原头屯小学度过的。

       头屯小学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中屯翟地河下游头屯河畔。时头屯河河水清澈透明,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河南岸是头屯村,北岸是青山村,头屯河就是两个村的交界。因为头屯村在河岸边开了一个集市,逢一、四、七赶集,热闹非常,远近闻名,所以无论河水还是学校,都以“头屯”命名。唯独河上架的那座月亮拱石桥,却取名“文龙桥”。据说这是因为“龙”与十二地支的“辰”相对应,五行属土,土克水,寓意该桥可长命百岁。

       从头屯一方过桥往上爬约半华里坡路,一幢前面砌有围墙的建筑物映入眼帘。登上十多级台阶进入大门,见长方形操坝里边矗立着的一幢高三层楼的建筑物,各层楼正中是走廊,左右墙面上都开有5道窗户,左右上下共30道窗户。中间一楼走廊下砌两根圆形石柱支撑二楼走廊,将走廊一分为三,二、三楼走廊外沿分别砌有3尺多高的防护墙,各楼防护墙上都砌两根圆柱支撑着三个虹形拱,上下共6个虹形拱,三三重叠,就像用6道彩虹装饰门面,把该楼房衬托得雄伟壮观。楼房左侧下行三、四百米远处,有一块大坝子,四周栽满杨槐树,中间建有篮球场、跑道、沙坑、单杠、双杠、秋千、爬竿、跷跷板等各种体育设施。这幢样式独特的楼房由当地乡绅捐资修建于民国三十四年(见《镇雄教育志》)。它便是云贵交界上赫赫有名的镇雄县龙灵乡(今中屯镇)头屯小学了。

       我家住中屯翟地河。我5岁开始在中屯发蒙读了4年私塾,9岁转学到头屯读新学。因我读私塾学的尽是之乎者也,父母认为发展不全面,要我从一年级读起。入学第一天,我一节课读熟五课书,做到认得、背得、写得。这五课书的内容是:“一、开学,开学了”;“二、上学,我们天天上学”;“三、学校,学校里,同学很多”;“四、老师,老师教我们,我们要听老师的话”;“五、好学生,我们天天好好学习,我们要做好学生”。任一年级班主任、教语文课的老师名叫杨富贵。他是一位穿着整洁、面容清瘦的中年人,黑发下面那对大眼睛里时常放射出和善的光波。他见我一节课认识这么多字,翘起大拇指夸我是神童,对我格外关心。实际上,上过4年私塾的人能读写那几句话不足为奇,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一个星期天,我去河边玩耍,爬到河岸边一棵两丈多高的桑树上,双脚踩在一股丫枝上,双手抓住头上的一股丫枝,用力往下坠,然后借树枝弹力把我弹到高处。我就这样在树上唱着“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不停地上下颠簸,欢快得忘乎所以。突然间,手拉的丫枝与树干分裂断开,我拿着树枝脚朝天头向下栽进河里。河水不深,额头碰在河底石沙上,鲜血直冒。我用手捂住伤口跑回家,母亲赶快拿点草药粉撒到伤口上帮我止住血。星期一我请假没去上学。杨老师当天下午便匆匆忙忙来到我家,他带来碘酒、药棉和消炎粉,细心用冷开水为我洗净伤口,搽上碘酒,撒上药粉,包上纱布。那晚上杨老师在我家休息,凌晨起床吃了早点,我感觉伤口不疼了,就同老师一起去读书了。杨老师发觉从翟地河到头屯上学要走约7华里爬坡下坎的山路,怕我走伤脚,每周都招呼我吃、住两三天,以便歇脚。晚上我们在学校一楼后楼梯间下面厨房里洗脚后(厨房灶里安有温水坛,洗脸、洗脚很方便),没干净的靸脚鞋,杨老师便抱着我去上厕所,然后又抱着我上二楼睡觉。半夜时候,他总是准时喊醒我,抱我去小解,然后又把我抱回热被窝里。清晨他洗脸后,顺手帮我洗脸,抹过香皂的热毛巾蒙到我的脸上,一股香气沁人心脾……父亲也没有这样细致入微地关心过我。敬爱的杨老师,我想您——您如今还健在吗?

       杨老师教完一、二年级后,是陆炳珍老师接手教三、四年级语文课,任我们班班主任。陆老师身体稍有些胖,苹果型的脸上放射出年轻女性独特的红光。她对学生非常关心,常在讲解课文中借题发挥插入一些做人准则和生活常识。她见我学习课本知识显得很轻松,便利用课余时间把我喊到她的寝室里,教我写日记、打算盘、查字典。她多次嘱咐我要多学知识,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陆老师对我如此关心,有一天我却做了一件惹她生气的事。那天老师为我们班出黑板报,她画了一个人拿着喇叭筒讲话的刊头,估计由于她对喇叭筒使用情况不熟悉,把喇叭筒口画成像吹唢呐样直接含进口里,不像是讲话,而是在吹话。她画完走后,我想:这个画面不符合实际,必须修改,不然被其他班老师看见,不仅会笑话我们的老师,还会影响班集体的荣誉。于是我从地上捡起几颗粉笔头,上前认真把“唢呐嘴”改成漏斗状,紧扣在讲话人嘴上遮住了口,并在喇叭筒口外画几道表示声波的线条,使那幅画在我眼里显得完美无缺。画完后我正在欣赏自己的“杰作”,有一个姓黄的傻儿去告嘴说我“乱改”老师的画的刊头。陆老师端着饭碗走出校门,把我拉站到走廊下,当众狠狠批评我一通。我起好心不得好报,既委屈,又害羞,面红耳赤,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可奇怪的是:陆老师并没有把那幅画改还原,过后不但不恨我,反而利用更多课余时间对我进行更多的课外辅导,并赠送我一部《新华字典》。当时老师们的工资每月仅10多元钱,她送我一部字典,实在是个大人情啊!

       我读五、六年级时,班主任是吴探富老师,教我们的语文课。吴老师中等个子,五官端正,英俊潇洒,分发下面的那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讲课常以姿势助说话,语音富有抑扬顿挫,口若悬河。他是我读小学期间遇到的学识最渊博的一位老师。他先教我们反复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被句、连环句、包孕句等各种单句(未教复句),又教我们如何将单句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句群,将句群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组成段,将段围绕一个主题思想组成篇。然后,他又教我们一些语法、修辞的基础知识,再教我们初步认识散文、小说、诗歌、议论文等文学体裁的特点,最后结合课文从散文入手,一步步引导我们学习写作技巧,使我们不仅懂得“顺叙与倒叙、插叙与补叙、直叙与婉叙、平叙与间叙”是回什么事,而且还初步掌握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和“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开头、伏笔、过渡、照应、结尾”等写作方法。从吴老师的口里,我还听到不少唐诗宋词,知道了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外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奧斯特洛夫斯基、巴尔扎克、雨果……吴老师仅教过我们短短两年时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却太多、太多。我读中、低年级时,学习知识局限于课本内容,总觉得读书不难,上课时候经常边听课边偷偷阅读藏在书柜里的《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但自从当了吴老师的弟子后,我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才发觉知识如海洋,即使穷尽平生精力去学习,也至多能获取到其中几粒水分子罢了。

       头屯小学是一所切实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学校开齐语文、算术、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时值国家建立初、高级农业社时期,农村想找个人当会计都难似大海捞针;全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更如久旱望雨。老师们把党和国家的需求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全校教师在肖庆先校长的领导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班吴探富老师教语文,让我们提高了文学修养并掌握学习各科知识的钥匙;袁家骐老师教数学、自然,把我们一步步引进科学的殿堂;肖庆先校长教政治、历史,使我们懂得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何在;夏举坤老师教地理、体育,告诉我们祖国有多大、有多美,明白锻炼好身体对人生有多重要;杨孝志老师教音乐、美术,在我们心灵深处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另外还有七八位老师先先后后代过我们的课,他们一个个才华横溢,言谈举止皆楷模。我依稀记得:其中有两位姓王,两位姓赵,一位姓宋,一位姓朱……由于岁月已推进半个多世纪,我如今已忘却他们的姓名了。总之,当时头屯小学教师队伍确实是人才荟萃(这应得益于肖校长的丈夫范锡东老师,范1953年任县文教科副科长主管人事),并且领导、教师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老师们的思想比较单纯,淡薄名利,不会专教统考科目而忽视其它科目,也不会与书商联手大量印刷一些不必要的辅助教材塞满学生的背包,更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办补习班创收而占用学生宝贵且必要的休息时间。他们都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铭记在心上,以此为行动指南,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各学科都有教师严格把关,认真授课,注重实效。那时我们的书包不重点,可学到的知识真不少啊!

       头屯小学每天的教学时间也安排得很有特色。除正课外,早晨有早读课,课间有课间活动课,放晚学前还有一节文娱活动课,天天如此。

       我们翟地河去头屯读书的学生,每天早晨都是五点钟左右起床,洗把脸,背上书包提起午饭,邀邀约约上路,用葵花秆锤破点燃,左右摆动发出微弱亮光照着路走,宛如一条火蛇快速向头屯方向爬动。到了学校里,天还没大亮,老师们尚未起床,但四面八方的学生已陆续到校。有同学搭人梯爬上二楼走廊,丢下两三个篮球,大家你追我赶向大操场跑去。到了大操场上,有的打半篮,有的“剃光头”(组成帮派空中运球,互相抢球往对方头上丢过),有的荡秋千,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玩双杠,有的玩单杠,有的坐跷跷板……校园在晨曦中欢腾起来。玩了一会儿,天渐渐放亮,不知谁一带头,同学们突然间自觉停止各种体育活动,坐到杨槐树下,不约而同地拿出教科书或笔记本,有的朗读课文,有的背诵诗词,有的默记法则、定理、定义……大操场上书声琅琅顿时变成一个大课堂。早读铃响时,大家才起身快步跑进教室,在老师辅导下正式进行早读课。

       头屯小学的课间活动课十分活跃,有玩各种体育器材的,有做各种游戏的,还有唱歌跳舞的。我喜欢的是唱歌跳舞。时因为我护长毛(农村娇儿贵女护长发保平安,要到一定年龄才剃头),穿长衫,同学们都称我“小妹”,老师也把我安排站到女生的位置上跳舞,显然他们都把我视为女生了。我感觉不出做女生有什么不好,总是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做好女生的动作。直到我12岁读四年级时剃了头,跳舞时才还原“男儿身”,各就各位。

       对每天放晚学前的文娱活动课,大部分学生像课间活动一样进行,少部分学生被老师挑选去排练话剧、花灯、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逢国庆节、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特殊日子为群众演出。我常排练的节目是说相声。这种节目必需两个人演出,我的搭档是学友韩声雄(云南日报原副总编、云南报业集团原正厅级巡视员)。记得其中有一个节目,我出场时假装边走路边看书,他假装埋头赶路,两人相撞,拉开话题。他摸着头说:“你撞着了我的脑壳”。我假装听力差,右手掌套住耳廓,偏着头向他:“唵,你说你要忙去上学……”接着我大讲“忙去上学”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他的行为加以肯定和表扬。他听得不耐烦了,摆摆手说:“跟你说话真费力。”“唵,你说到校后要好好学习?对的……”接着我又大讲一通到校后要好好学习的理由。我俩就这样他一句、我一句地把人生哲理一条条、一款款抖出来。由于我们人小,动作滑稽,常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让大家在笑声中明白一个个道理。你别看我们是玩点“小儿科”,1958年镇雄县泼机公社组织参观团赴贵州赫章县六曲公社参观演出,我俩还被挑选随团出省演出过哩!

       此外,头屯小学每学年春季学期有春游课,秋季学期还有赏秋课。

       春游课通常是到小河边玩水、钓鱼、写生,但最有趣的是去游览头屯村水塘边的仙山,顺便观赏沙沟边的那棵古松。到时大家排成一路纵队,打着队旗,整整齐齐地向仙山走去。走过文龙桥,爬上一个坡,穿过几个村寨,来到一个荷花塘边。在阳光照耀下,塘里水气蒸发,散发出缕缕清香。成千上万张荷叶像一把把绿伞撑在水面上,翠色欲流。一朵朵荷花从绿叶间闪现出苗条身影,露出白里透红的笑脸,楚楚动人。绕过荷花塘,抬头一看,对面是悬崖峭壁,峭壁顶上树木郁郁葱葱,就在那云雾缭绕的绿树丛中,现出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庙——那里就是我们要去游览的仙山了。大家来到峭壁下,顺着人工开凿的石阶往上爬,到得庙里,师生们已满头大汗。和尚们热情为老师们泡茶,老师们边喝茶边亲切地与和尚们谈论佛家学说。庙后石缝里流出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和尚抱一摞碗放到泉水边,学生们口渴就自己去喝,那泉水冰凉可口,肚子装不下了都还想再喝。庙里供着许多形象高大威严的菩萨,天花板上画有不少腾云驾雾的“神仙”。学生们有的去磕头,有的去烧香,有的去撞钟,有的去敲磬……动个不停。我们玩了近两个小时,老师们敬奉了香火钱,领着大家依依不舍离别古庙。下了山,大家顺山脚往上走两里多路,来到沙沟边一棵大松树下。这棵松树大得出奇:树高六七丈,树干要四五个大人牵手才围得完,树冠覆盖七八亩地,露在地面上的树根向四面八方延伸,像龙爪一样紧紧抓住地面,树叶郁郁葱葱,四季常青。大树主干脚有一口面盆大的井,长年一泓清泉,将整个井装得满满的,刚刚被人舀过,一会儿又满了。井边插满香签棍,不远处还堆着厚厚的钱纸灰。附近居住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这井水可治百病,这些香签棍和钱纸灰是四山八岭生病的老百姓来请水时烧的……”尽管如今我常居住四季如春的昆明城,也还想再次游览仙山和去观赏那棵古松。但说来遗憾,听说前些年有人在山下开采煤矿,挖空地心而水位下降,仙山上那股冰凉可口的矿泉水也消失了;并且还导致山体崩塌,使山下村民房屋被砸得东倒西歪,不得不搬迁。山上的古庙已成危房,庙里那些菩萨也无人供奉,美丽的仙山已不复存在了。至于那棵古松消失得更早,在上世纪大跃进期间就被生产队长作主砍去修建公房了。社员们砍倒树后先锯成片状,再根据需要锯成厚薄不等的方条或木板,所得木料修建整整一栋公房都没用完。美中不足的是:开初生产队长领着十多个社员砍了半个多月才把树根全砍断,但古松就是不倒,于是队长想了个办法:用几十根绳子绑在树枝上,领着他的部下牵着绳子往一方拉,结果古松一倒,还打死了几个人……

       赏秋课有时是去贵州毕节大河的松林里采摘杨梅,但多数时间是去爬头屯猓的宽(彝语)梁子。爬山前老师号召大家要不怕苦、不怕累,比一比看谁先爬到山顶。队伍初上路时队形整齐,当大家穿过几个村寨,争先恐后往上冲时,队形就不成形了。爬到山顶,同学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有说有笑,就像一群喜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老师没有给同学们评选冠军、亚军,大家也不去计较,都站在山顶上新奇地向四周眺望。远山近水组成一幅艳丽的山水画,要多美就有多美!四山八岭即将成熟的农作物一片金色,尽收眼底,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面对此情此景,全体师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一个个心都醉了!据说如今由于山下采煤而导致水位下降,猓的宽梁子上几个社的农户因无水饮用已集体搬迁,漫山遍野荒草萋萋,那些原本盛产五谷杂粮的土地大部分已撂荒,当年的美丽景色已成为历史。

       我在头屯小学读书期间,学校图书室是我的乐园。该校图书室藏书上万册,由徐悦山老师专人专管。学生发有《借书证》,每天借书的学生络绎不绝。我每次去借书,看见很多书被借书的同学翻得东倒西歪,便主动上前一层层、一排排地把书理放整齐,然后填好《借书证》,才借起自己喜爱的一本走。我每天都如此,徐老师对我产生好感:他问我每天读一本书够不够?不够。我如实说。于是,他对我格外照顾,让我不用填《借书证》,每次用书包背5本书回家看;看完还书后再背第二次……就这样,我和徐老师成了忘年交,在他的偏爱下,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像一尾小鱼钻进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吸收养分。看的书多了,我常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滋生满腔抱负,立志长大后要为建设祖国干一番事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觉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儿时的几多梦想,都变成了一个个无奈……

       时代的步伐进入公元1957年,头屯小学教学工作能力较强的老师有的因历史问题被停职审查,有的按上级分派完成的右派指标数被强行戴上右派帽子下放劳教,学校元气大伤。幸好教我们班的老师未受大的影响,仅有能书善画、多才多艺的袁家骐老师被风吹了个“右派分子”的帽子罩到头上,被押送到镇雄泼机白骝坪农场“劳教”。1973年我去泼机公社开教师会议有幸碰见穿着破破烂烂、满脸皱纹的他,我恭恭敬敬地喊他一声“老师”,伸出手去想跟他握手叙旧,可眼睛窈陷、神情木讷的袁老师却胆怯地往后退,其身上已经看不见半点知识分子的影子了……

       1958年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学校多数时间停课“大跃进”:中低年级学生到人民公社支农,高年级学生去头屯迤头山下井挖煤炭炼钢铁,像我这样身单力薄的高年级学生,被分派坐到学校三楼楼板上(三楼平日是学校礼堂)盘脚四手编草鞋供挖煤炭的同学穿。因为我们是毕业班,吴老师和各科任教师暗中依然以教学为主,一有空就狠抓本职工作。当时这样做叫走“白专道路”,是严重“违法”的,倘若有人抖出去,相关老师就有可能挨批受斗丢饭碗;但为了全班学生的前途,老师们还是冒着风险竭尽全力把我们教毕业。升学考后,我们班56个学生全部考进镇雄县第一中学或云南省昭通地区初级师范学校,升学率达百分之百。后来,该班学生有成为大学教授漂洋过海到国外讲学的,有成为省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的,有走上各行各业领导岗位独当一面的——这些学友的成才显然绝非一蹴而就,无疑与小学阶段老师们所流的汗水分不开。

       时头屯小学的校风、教风、学风,可谓云贵交界上第一流的,吸引了四面八方学子不远数十里、上百里来该校求学。其中有云南镇雄郭家河、平坝、柳林、中屯、齐心的学生,有贵州毕节大河的学生,还有贵州赫章古基、娃多、哲庄、苏奶的学生,记得有一名叫姚光玉的学生,直接来自贵州赫章县城里。今学友相会,常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等词语来形容当年头屯小学的办学声誉。

       如今,头屯小学早已被拆除重建,校址已移动,校名已改为“中屯镇青山小学”了。时过境迁,物异人非,往事亦如梦。但我还是想借在键盘上敲写此文之际,从内心深处给童年的母校及敬爱的恩师们献上一束花、一束香气浓郁的茉莉花……

       2021年7月6日凌晨定稿于春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544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43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76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93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21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82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63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17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29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43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22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25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19评论 3 32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71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2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29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14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