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同一时期中不同阶级墓主的墓葬的对比中,在这里以西汉的海昏侯墓和同时期的平民墓为例,我们也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的文明信息。
贵族墓葬陪葬品数量多且豪华,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之类,墓室规模庞大,小则几十平方米,大则超过一百平方米,内部构造复杂,贵族的装殓尸体用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以多层漆。
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劳作工具,墓室占地面积小,一般仅有1-2平方米,内部结构简单,挖掘开采难度小,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有的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埋于墓坑中。
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建筑多,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
自2011年起,海昏侯墓陆续出土成套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青铜镜;马车5辆,马匹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一组漆器屏风和两块马蹄形金器;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的漆器屏风,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数量惊人的金器堆,包括数十枚马蹄金、麒趾金、两盒金饼等等;玉具剑、玉质耳杯、韘形佩、“子母”套装漆器等;有葡萄般大小、两端钻有微孔、对齐贯穿的琥珀,这块琥珀中还有昆虫,属于珍贵的虫珀;出土竹简及其其中的《论语》;实用车马陪葬坑出土的雕刻精美纹饰鎏金、错银青铜车马器等等。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长安区西甘河村南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14座西汉墓中,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三类,葬具均为单棺,葬式为仰身或侧身直肢葬,据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墓葬可能是平民墓。
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200余件(不含铜钱)器物,质地可分为陶、铜、铁、玉石。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陶质有泥质灰陶和红胎釉陶,器类有陶鼎、陶盒、陶壶、陶钫等仿铜陶礼器,也有陶罐、陶缶、陶仓、陶灶等日常生活明器,还有铜铃、铜环、带钩等铜器。其中保存较好的陶鼎,带有较好的彩绘,比较难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据专家推测,西甘河古墓葬群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是西汉时期生活在上林苑的百姓。
墓葬可以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生活状态和阶级地位。
从海昏侯墓庞大的墓葬规模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贵族日常享受的奢华生活,包括当时宫廷内的精美装饰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并且还能体验到宫廷音乐以及舞蹈。同时,可以看出西汉王室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与重视,对文采知识和三坟五典的看重。
而从同时期西汉平民的墓葬中,我们只能看出墓主生活安康但不富裕,生活并没有太多关于音乐、舞蹈、美术等娱乐活动,也没有其他精致丰富的收藏品,更不重视文学造诣和文学素养的高层次发展。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古代墓葬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都离不开风水,正所谓“天人合一”。
晋代大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而墓葬选择的吉地通常是为群山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平地及阶地。墓葬风水说:死者下葬后,真气会与穴气结合形成生气,通过阴阳交流成的途径,在冥冥中有影响、左右在世亲人的气运。
古代中国人对墓葬十分迷信,认为要尽人伦孝道,让死者入土为安,使其魂灵得以安宁,同时拥有一方好的墓地还能荫庇后人宝贵腾达。在古代,寻常百姓墓葬都看重风水,更不用说九五至尊的皇帝了,都追求造化之内,天人一体。中国风水有十个方面:观天、辨质、察形、乘气、方位、定位、择时、施工、循礼、积德,内容庞杂,带有玄幻色彩。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延伸出许多文明信息的枝桠,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可以得到多个方面的文明信息。中国古代的墓葬制度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考古挖掘古代中国墓葬,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阶级差距,还可以了解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为现代考古研究及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