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OS开发里,KVC(key-value-coding)和KVO(key-value-observer)还是用的比较多的,使用起来比较简单,而且KVO同KVC一样都依赖于Runtime的动态机制,那它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首先,来看一张网上整理的比较好的图:
关于KVC的描述和使用:
(1)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字符串的名字(key)来访问类属性的机制。而不是通过调用Setter、Getter方法访问。
(2)关键方法定义在 NSKeyValueCodingProtocol。
(3)KVC支持类对象和内建基本数据类型。
获取值的方式:
valueForKey:传入NSString属性的名字
valueForKeyPath:属性的路径,xx.xx
valueForUndefinedKey 默认实现是抛出异常,可重写这个函数做错误处理
修改值的方式:
setValue:forKey:
setValue:forKeyPath:
setValue:forUnderfinedKey:
setNilValueForKey: 对非类对象属性设置nil时调用,默认抛出异常。
1、 程序优先调用setName方法,代码通过setter方法完成设置
2 、 如果没有找到setName方法,KVC机制会检查+ (BOOL)accessInstanceVariablesDirectly方法有没有返回YES,默认该方法会返回YES,如果你重写了该方法让其返回NO的话,那么在这一步KVC会执行setValue:forUNdefinedKey:方法,不过一般开发者不会这么做。所以KVC机制会搜索该类里面有没有名为name的成员变量,无论该变量是在类接口部分定义,还是在类实现部分定义,也无论用了什么样的访问修饰符,只在存在以命名的变量,KVC都可以对该成员变量赋值。
3、如果该类即没有set:方法,也没有_成员变量,KVC机制会搜索_is的成员变量
4、和上面一样,如果该类即没有set:方法,也没有_和_is成员变量,KVC机制再会继续搜索和is的成员变量。再给它们赋值
5、如果上面列出的方法或者成员变量都不存在,系统将会执行该对象的setValue:forUNdefinedKey:方法,默认是抛出异常(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没有重载这个方法,程序是会直接carsh的)
KVC运用了isa-swizzing技术,isa-swizzing就是类型混合指针机制。KVC通过isa-swizzing实现其内部查找定位。isa指针(is kind of 的意思)指向维护分发表的对象的类,该分发表实际上包含了指向实现类中的方法的指针和其他数据。
关于KVO的描述和使用:
它是一种观察者模式,一个目标对象管理所有依赖于它的观察者对象,并在它自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通知观察者对象。这个主动通知通常是通过调用各观察者对象所提供的接口方法来实现的。观察者模式较完美地将目标对象与观察者对象解耦。
//注册方法
//keyPath就是要观察的属性值
//options给你观察键值变化的选择
//context方便传输你需要的数据
-(void)addObserver:(NSObject *)anObserver
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s)options
context:(void *)context
//实现方法, change里存储了一些变化的数据,比如变化前的数据,变化后的数据;如果注册时context不为空,这里context就能接收到。
-(void)observeValue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fObject:(id)object
change:(NSDictionary *)change
context:(void *)context
// 移除方法
- (void)removeObserver:(NSObject *)observer 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1、当一个类(A)的属性被观察的时候,系统会通过runtime动态的创建一个A类的派生类(B)
2、B类继承于A类
3、将A类的isa指针指向B类
4、在B类中重写被观察的属性的setter方法
5、重写的setter方法会在调用原setter方法前后,通知观察对象值得改变
使用观察者模式需要被观察者的配合,当被观察者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协议)通知观察者。在KVO的使用中我们并不需要向被观察者添加额外的代码,就能在被观察的属性变化的时候得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