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一“拒”、一“吞”尽显豪迈彪悍,但使魏延青史留名的话题,确是在蜀汉北伐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陈寿是个惜墨如金的人,却对魏延的策略留下了记录:“率领一支万人部队,和诸葛亮分道出发,会师于潼关”,倒是裴松之引的《魏略》详细提到了这一策略: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略》原文
当时,夏侯楙坐镇长安。诸葛亮在南郑商议用兵策略,魏延是这样说的:“我听说夏侯楙是魏主的女婿,胆怯无谋。您借我魏延五千精兵,再有五千人背负粮草,走子午谷,不出十天就能抵达长安。夏侯楙得知我魏延突然杀到,必定乘船逃跑。长安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军事上缺乏主事的,不足为虑。曹魏建在横门粮仓再加上搜集散民的粮食,足以供应粮食了。等他们的援军得到消息再从东方赶来,少说也得有二十多天。有这功夫,您从斜谷出发,也足够赶到的了。到时候,咸阳以西都可以一举而定。”——白话文原文
魏延提出计谋后,诸葛亮并未予以才难,认为太玄乎太危险。依原定计划安安稳稳走大道,一样能够平取陇右,十全必克,所以就没同意。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北伐失利蜀军狼狈撤退,一大波人的眼睛瞪了起来,回头一扒拉说诸葛亮若采用魏延的策略,第一次北伐必定成功。
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战争,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揭开所有的帷幕之后,无非两种战争模式——消耗战和瘫痪战。
消耗战:交战双方堂堂正正的对峙,你来我往砍的不亦乐乎,这是消耗战。
瘫痪战:从不正面交锋,专挑指挥部、后勤部、通讯部打,一旦成功任凭兵多将广也白搭。
举个简单的例子,德军在进攻波兰时,凭借机械化装甲部队与空中力量组成的立体化闪电战,波兰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德军击破,这是典型的瘫痪战。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被日军疯狂的战术进攻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尼米兹改变了策略,不再试图一口吞掉联合舰队,他开始跟山本五十六拼舰船、拼飞机、拼弹药、拼补寄、拼财力。这种打法看似很笨,而且相当烧钱,但效果很显著,横行天下的联合舰队最终败在了美军的财大气粗上,而这是典型的消耗战。
在原子技术与科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瘫痪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特种部队,而且视为国家级最高武力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军几百万士兵横冲直撞的砍杀场面,在现代战争中出现的几率越来越低,更多的是作为战略威慑力存在。
让我们回到三国时代,诸葛亮北伐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曹魏两线作战的劣势,赢得对陇右蚕食与反蚕食的时间,这属于消耗战的范畴。而魏延兵出子午谷,企图以破袭曹魏西部指挥枢纽和占领后勤中心长安,这属于典型瘫痪战。
消耗战和瘫痪战对于军队的要求有很大区别,参与瘫痪战的军队,无不是万里挑一的死士。
所以纵观世界战争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大多以消耗战为主。
不过,瘫痪战的形式,倒是频繁地出现在战场上。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的说法由来已久,出奇兵破袭敌人指挥部,致使敌军自乱阵脚而退兵的例子比比皆是。
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引用瘫痪战的各种衍生版本。亚历山大对波斯的几次著名战役,均是瘫痪战的经典之作。
所以,诸葛亮跟魏延的分歧就在于,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诸葛亮是典型的军事参谋长,在草庐躬耕的时就无时无刻不在筹划天下大势的战略蓝图,而在前线提着刀砍人的几率为零。所以,诸葛亮脑海中的战争计算公式,都是以最小代价、最稳妥的方式夺赢得胜利,这是图纸派军事家的固有思路。
魏延却正好相反,大头兵出身,所谓战略蓝图在他眼里不如一把好刀,他所想所虑的是怎么能把敌人的脑袋砍下来又不被敌人砍脑袋。所以魏延的汉中太守,说是一步一个血脚印踩上来的也不为过。子午谷奇谋在魏延眼中,不过是一次冒险的瘫痪战而已。
从诸多角度来看,正因为诸葛亮是诸葛亮,魏延是魏延,身份出身不同,所以魏延看重的,恰恰是诸葛亮所忽略。
上大学期间,曾阅览过《中国军事通史》,恰好有子午谷奇谋的比对,大体有4个必然要素:
1、魏延10天能到;
2、夏侯楙逃跑;
3、粮食来不急坚壁清野;
4、诸葛亮能在20天内赶到
书上所记载的比对结果是,4个要素凑全的可能性为零,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得说一句,根完全错了!
书中比对的第一条要素,引用的是曹真南伐汉中时,张郃走子午谷两个月还没走出来,以及诸葛亮自己最后一次北伐大军出斜谷用了两个月时间,来论证第一和第四的不成立。
实际上这件事情,但看引用的两条数据,什么也论证不了。
原因就是:行军的步伐受诸多因素影响,同样的路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干扰因素下,速度是不同的。
三国时期最擅长快速奔袭的名将,就是夏侯渊。
有道是“典兵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速度在当时绝对算是开了外挂。
不过夏侯渊的进攻路线,从来都是中近程,远程奔袭根本达不到这样的速度。因为人和马得有吃有喝,人可以用意志控制,但马就不会那么智能了,但是若是像蒙古骑兵那样,一个人四五匹马,马累死了就换一匹,远程奔袭才有成立的可能。
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也是千古一绝,从没有后勤运输队一说,渴了喝马奶,饿了喝马奶,所到之处人畜不留,见什么杀什么,有什么吃什么。
在三国时期,要想提高军队的行进速度,只有一个办法,在军队行军的路上,预先建立粮食补给站,这样你的军队就不必等待慢腾腾的后勤队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张郃从南阳冲击陇右的速度快得惊人,就是因为张郃急行军赶到长安,携带充足的口粮,再急行军冲击陇右,因为可以在上邽得到粮食补给,所以张郃根本没必要理会后勤队伍,行军速度自然快的惊人。
回到刚才的话题,无论是曹真还是诸葛亮,要想攻打敌国,就没张郃这种国内行军的粮草补给优势。他们只能在大军的屁股后头拉着粮车,一点一点哼哧哼哧慢慢儿蹭,他们的步调快得起来才怪。
而魏延当时要求的行军步调,和张郃一样,都是不需要后勤补给的急行军。魏延打算掠夺曹魏在横门的粮仓,还有就地征收当地老百姓的粮食,来实现补给的问题。这一点,有别于诸葛亮和曹真后来纯靠自己运粮,所以书上用这两条例子比对魏延的行军速度,是极为不合理的!
魏延常年驻守汉中,对气候很熟,他提议子午谷奇谋时,还没有进入雨季,修路、补给的问题统统都没有,所以我认为第一、第四条完全可行。
至于第二条,我不用多说,你们可以自己查一下夏侯楙。
只要看这人传记就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废。懂不懂打仗不重要,核心问题是夏侯楙是驸马爷,国家的制裁之剑落不到他头上,别人守城失败会被追究责任丢了脑袋,他完全没有这个顾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义务就没有责任,魏延说他会逃跑,是有情报基础的。
魏延是相当了解这位驸马爷,夏侯楙逃跑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便不跑撑死了就是缩桌子下面瑟瑟发抖。
所以,军事通史一书所驳回的四点,已经被证实了三点,这个计划具备很强的实施性。
让我们再端详一下子午谷奇谋的要义:
魏延和诸葛亮分兵两路,自己率一万人出子午谷,轻装急行军,10天抵达长安,同时诸葛亮出斜谷,也是轻装急行军,20天抵达长安,完成会师。大伙儿都不带粮食,完全依赖抵达曹魏境内之后的就地补给和占领曹魏的粮仓,因粮于敌。
子午谷奇谋,险到了极点,妙到了极点。
最险的,就是甭管魏延的别动队,还是诸葛亮的主力军,全都轻装急行军,除了口粮,不带任何多余的辎重。
最妙的,就是目标直指曹魏西部战略中心——长安。
拿下了长安,什么都有了,因粮于敌,我什么都不用带,单单带着兵来就足够。拿下了长安,你曹魏在关中就再没有回旋的余地。魏军要想来打,还要从关东(函谷关以东)派兵,粮草更是从关关东哼哧哼哧的驼过来。
主客之势,瞬间扭转!
这,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中心思想。
那么,按军事通史的要求,再谈一下坚壁清野的问题,之所以最后谈这个问题,因为老七是食品工程出身,有幸学习过粮食储备这门课程,在这个问题上老七最具发言权。
很多人说过,夏侯楙就算被魏延打跑,临走来个“冬天里的一把火”,把粮食烧干净了再跑也不迟。即便魏延占领长安,没粮食你照样歇菜!
是,道理上如此,但据专业人士来看(粮食储备课代表),完全两码事。
早在战国时,城池内的储备粮窖已经具备防火、防潮的功能。我在西安待过一段时间,对粮食储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洛阳看看古代仓储结构和残留的仓储谷物,保留得很完善。
不感兴趣的朋友,听老七啰嗦一下,古代城池内的储备军粮是这么放的,先在地下掘一个漏斗形的地窖,然后在地窖壁上打上一层防潮材料,接着往里放粮,放好一层后,再打上木支架,在上头铺一层木板,再把防火材料放在木板上面,然后,再放一层粮,再打支架做隔断……
如此循环往复,每个粮储地窖都是这样一层层的隔断中间堆积着一层层的粮食。取粮食的时候,一层一层的取,取干净了一层,再拆毁隔断取下头的一层。
很多朋友会问了,这么储存粮食不是逗比吗?
额,怎么说呢,假使敌人要搞破坏,他会哭的.....如此麻烦和严密的设置,就是为了军事防御。
所以说,想一把火烧了粮仓?做梦去吧。
你点火烧了地窖最上头一层粮食,下头隔断把底下的粮食保护的好好的。然后你再烧光一层,再扒开烧焦的粮食,挖开下一层隔断,再点火,再扒开,再挖开,再点火……
烧粮仓的工作应该很痛苦,不过夏侯楙同学估计痛苦不了多长时间,因为他不必赶时间烧完粮仓坐小船跑路——魏延早进门了,说不定还拍拍他的肩膀,递给你一火把:“烧吧,驸马爷,再烧三个月你要能烧干净这粮食,爷不姓魏,跟你姓夏侯。”
本文讲到此处,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要义已全部理清。
险到极点,也妙到极点。因为目的巧妙,所以只能险途,也因为险,才格外显得妙。
子午谷奇谋能否采用,并不在诸葛亮能力和素质,而在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性格谨慎持重,如此险中求胜的计划是绝对不对胃口的,他追求的是万全。
如果,换成孙策这样凶悍恃勇的性格,那就对了胃口,十有八九就当场拍板了:“娘的,干他奶奶的这一票!”
虽然介绍了这么多,但我决不是说,子午谷奇谋一定胜过了陇右祁山。
风险和追求的成果是成正比的,魏延追求的成果如此辉煌,自然风险就比较大。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利用曹魏两线作战的弱势,分步蚕食也并不是战略性失误,如果不是马谡如中国足球一般临门一脚掉链子,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子午谷,还是陇右祁山,本质上没有好坏的区别。好比有人喜欢看足球,有人爱看选秀,其看电视消磨时间的本质是一样的。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实施不好,一样得卷铺盖回老家。不过,选子午谷的同志们就不用想回老家了,被曹魏包围歼灭,回的是姥姥家.....
不过最后我得说,如果要我来选,我还是选择子午谷,输赢就这一把,要么输个内裤不剩,要么赚个盘满钵满,不觉得很有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