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书,今天读的书是《断舍离》,这本书在7月末时,被列入8月份的读书计划里,当时选这本书时,是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断舍离,我以为是一本修禅的书,因为原本有看修禅方面书的习惯,我认为学习修禅,可以跟自己的灵魂沟通,让心灵更洁净,能更好的生活。事实上这是一本教人收纳整理整体的书,通过整理物品,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从而让人变得开心。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我自己,我的衣柜里,有好些衣服基本上不穿了,但是还占据着衣柜的空间;家里有两个大的整理箱,收纳着女儿嫌小的衣物和她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家里的置物架上,放着一台已经坏掉的微波炉;厨房的食品柜里,可能有已经过期了的食品。虽然我经常收拾家里,也经常扔东西,那么家里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看似有用,实则没多大用处的鸡肋物品,甚至是垃圾呢?我想了一下,我的衣服没有扔掉是我想着以后可能还会穿;女儿的衣物没有扔掉是我想留着做纪念;微波炉是因为先生说修一下还能用,也没有扔;厨房里可能过期的食品,则是因为我购买烘焙原料时,多买了,甚至是我想尝试新的糕点时买的原料,然后买回来从来没有用过的东西。那么,家里为什么会有这些物品,或者说我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物品收拾掉呢?《断舍离》中归纳了扔不掉东西的3类人:
1、逃避现实型——因为太忙碌,没时间收拾
2、执着过去型——恋旧,老认为这东西有回忆,有意义
3、担忧未来型——喜欢屯东西,生怕哪天要用,家里没有
而我,应该是后两类人的集合体。再问自己一下,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对,没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祖母,我的父母亲,因为他们的影响,我成为了这样的人。举例说明一下:
祖母篇:
小时候,夏天大伏天晾晒衣服,祖母总会从樟木箱底拿出一块又一块白布晾晒,而且逐年增多,我那时候小,不知道这些布有什么用,直到我读大学3年级,祖母去世的那一年,她交待身后事时,她特地交待母亲,这些白布是从我出生时她开始收集积攒的,是留给我以后的孩子做尿片、做和尚服、做棉被用的,都是棉布。
父亲篇:
父亲跟柴油机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家里有一间很大的仓库,里面有父亲的拖拉机、播种机,还有犁耙,当然最多的是修理工具和各种配件,记忆最深的是螺丝,各种各样,方的,圆的,六角的,大大小小,有很多盒,那也是我小时候玩具之一,那时候左右邻居,也有我不认识的邻村的人来我家借工具,找配件。后来,我又在厨房里看到很多工具,印象中,刀架上菜刀就有五六把,那可是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啊,父亲经常说:工具一定要备齐,要不然,哪天要用,家里没有,也借不到,就麻烦了。
母亲篇:
同样是晾晒衣物,母亲的衣柜里,总有一些跟平常穿的不一样的衣服,那些衣服颜色鲜艳,跟平常衣服不一样的是,那是斜襟的,当然还有几双绣花鞋。母亲年年晒,晒完仔细叠好,收进衣柜,重来没见母亲穿过,后来长大一些,才知道,那些衣服是母亲没有嫁给父亲时在外婆家穿过的衣服,还有最美的一套,是她和父亲成亲时穿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现在恋旧,执着过去,担忧未来,其实就是受我的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的影响,尤其是担忧未来,我的祖母影响到我的父亲,而他们俩又共同作用于我,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现在我也有了孩子,细细思量,在管教她的过程中,有很多规矩是源自于我的成长经历,就拿吃饭来说,我要求她不吃剩饭,饭碗里不允许留一粒米,夹菜不允许满盘子翻,只能夹自己门口的菜。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规矩,我的原生家庭在我心底刻上了烙印,现在我又要求我的孩子也要做到。这件事,细思极恐,如果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影响,固然是好的,可以称之为家族的传承,如果是负面的,消极的呢?尤其是我现在还没有发现的消极影响呢?如果再去影响我的孩子,她再去影响她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怕呢?所以来说,我觉得我应该多去剖析自己的内心,做不到一日三省,至少来说要经常反省,多思考,并且不断去修正自己的行为意识,先要求自己,自己做到,再去影响我的孩子,影响我的家人,影响身边的人,整一个路径就是个人幸福和谐——我的家庭幸福和谐——身边的人家庭幸福和谐——身边的人的身边的人家庭幸福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人生就是一程修行,从现在开始,从断舍离开始,先处理掉家里的的鸡肋物品与垃圾,整理好幸存品,也整理一下内心的垃圾废物,轻装上阵,继续人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