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的《道德经与西方心理学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式家庭成长》课程结束了。
如果你问我,舵主,洪老师这两天都给你们教了点啥。
你觉得,光看这个题目,洪老师会教我们点什么施展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或者“招数”吗?
你要么不了解洪老师,你要么不了解《道德经》,要么你也不了解本舵主。
开课前,我就问过洪老师,这个课,怎么上?洪老师说,古人怎么学,我们就怎么上,一章一章读,一句一句讲,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带来的细微意义区别去抠,1/4时间读经,3/4时间感悟。
《道德经》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个下马威:道可道,非常道。
放家庭教育里看,我们所有学习过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招数”,都不是“常道”。
我们以为有什么科学的“育儿观”,我们以为的给孩子做好教育规划,我们以为的方法论来实施家庭教育,孩子便成功了,我们便成仁了,我们可能都错了。
譬如,关于第一章,洪老师提了一下几个问题,就开了脑洞。
家庭教育的定义是什么?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通常认为,孩子是客体,家长是主体。这是沿用了学校的思维。接着有人说,家长也可以是客体,孩子是主体?又有人说每个人都可以教育每个人,互相学习。脑洞够大了吧,还可以更大吗?
洪老师说,有没有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是客体,主体是那个玄之又玄的道,或者命运,或者自然,或者因果。
我们毕生都受到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拨弄而已。这只手,宗教,哲学,科学都在寻找答案。
如果你把家庭教育当成科学,可能一家都会病得不轻,不是父母焦虑,就是孩子迷茫。
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写过一篇光看题目就窒息的文章《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
“那些优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或者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一个被父母用“科学育儿”的方法架着长大的孩子,只要父母一松手,TA就瘫倒在地。
越读《道德经》,越学习心理学,越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觉察,我似乎越来越逼近一个真相,孩子不受我们的“教育”所控。
其实从我自身的成长背景想一想,我是家庭教育出来,变成这样的吗?
我热爱阅读,热爱写作,大学专业毅然决然选择中文系,然而我并非出身书香世家。
我的父母从我懂事起我就没见过他们读过书,家里除了订一份新民晚报,就没有书可读。
我父亲唯一鼓励我学习的方法,就是恐吓,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是捡垃圾,你本来就是我和你妈从垃圾箱里捡来的,我帮你箩筐和叉子都准备好了。
但是我心里很清楚,这个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童年创伤,我也并没有被这句话吓到,我的性格长成这样,似乎和我父母毫无关系。他们除了生活上给与我足够的照顾让我心存感恩外,在我的心灵成长,人格养成,灵魂塑造方面,对我的影响微乎其微。
哪像现在,我们这代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寄托的,要求的,期待的那么那么多。
这样说,他们倒是挺有一套“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样子呢!
我想他们的无为恰恰就是最好的“为”,给了我空间,给了我生命力的生发,不论是因为他们真无为,是无能为力。
《道德经》真该是一本当下中国式父母的教科书啊!
什么,你读不懂?
这句话就好比,你吃不下饭,是不是就从此不吃饭,你睡不着觉,是不是就从此不睡觉?
吃不下也要吃,睡不着也要睡,那是保存性命。
那读不懂,就努力去读懂啊!
当然,舵主和洪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陪你一程。
《道德经》和家庭教育研学营
1,每周1-2章精读+思辨话题,直至81章读完;
2,洪老师讲解,总舵主访谈,录制为精读音频,可以重复回听;
3,每一章的思辨话题思考,自愿输出思考打卡,和营员交流;
除了上文提到的类似问题,还有,你有多少期待,透过孩子完成?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孩子的定力如何培养?……每个章节后都有不同的现代家庭教育课题,等着我们去研学。
4,研学营也伴随着洪新老师和总舵主合著的《道德经和家庭教育》(暂名)一书的撰写,书出版后,每位营员可免费赠送一本;
如果,你想亲近《道德经》这本大智大慧的书;
如果,你真的想为孩子的成长做点正确的事儿;
如果,你想和一群努力走“常道”的家长们同行;
欢迎你加入《道德经和家庭教育》研学营,研学营定价199元。
我们一起花一年的时间,慢慢读,慢慢悟,慢慢实践,慢慢交流,慢慢链接。
洪老师和我坚信,尽管我们能力有限,讲的真话大多数人可能不爱听,我们还不教任何管教孩子的方法,但是我们一定能影响一些家长。
中国只要少一位焦虑的父母,就多一位自强不息的少年,我华夏就多一份伟大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