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每天读一篇作文,老师交代必须完成。这让我想起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早上到教室第一件事拿出课本开始读,老师说熟能生巧,就这样一直学到毕业,那么努力的读书,还记笔记划线,老师上课自己连眼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那个关键点,老师讲的都是重点啊,我自认为是个好学生,可每次考试都是60分左右,就没有例外。
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大家一口答应,懂了,可是一到考试,就不懂了,是自己以为自己懂了,还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不懂。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并找到办法中断挑战天性遗忘的过程?
《认知天性》,告诉我们答案,颠覆了我们之前认知,并给出解决办法。
作者[美]亨利L 罗迪格三世和马克A麦克丹尼尔,是认知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学习和记忆,还有[美]彼得C布朗是故事作家,他们三位一起带我们找到学习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三个方面来解读1后刻意练习2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式3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后刻意练习
在学校里老师总集中精力,让我们先练习一个知识点,彻底学会,再继续下一个,我们也都取得了小小的成绩,老师出的同类型题,都会轻易解答出来,可是一到大考我们都傻眼了。
没有耗费心血的学习都是无用的,什么能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呢,人们不能马上想到和反复练习以及反复阅读比起来检索练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练习还要有有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细化。
主要说一下,间隔练习,长期记忆中存放一个知识要有一个巩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联系自己已知的事物,——这个过程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通过心里演练,再巩固知识点,如有遗忘,再次检索,这样会花更多力气去回忆,不过效果是惊人的,能更加强记忆。
间隔联系要多长时间呢?书中说了,只要不是无意义的重复,有的知识一周检索一次,具体看你要记忆什么知识。
建立自己的 心智模型
通过检索间隔练习以及后边的穿插连习以及多样化等,牢记并熟练应用技能,或知识结构,和习惯一样,心智模式可以被调整,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挥作用,能在特殊情况下,正确分析,以便能快速找到正确方案,并加以执行。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我们很容易被自己误导,无意识的通过感官,自己的直觉,以往的记忆和认知,做出自动判断。这就是所说的认知偏见。
那有没有有意识的分析和推理呢,我们在处理事情时,结合自己的练习,调动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关键点,案例,直面分析问题,这就是受控机制。
下足够的工夫,就会使彼此相关的理论,融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心智模型。
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实践和测验才能检验你的学习成果,暴露你的学习漏洞,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什么是你认为自己知道的。接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首先主动学习能增强人们的掌控感,我们的习惯就是从已有的原则中找到重要的概念,并且举一反三,这样学的效果要好很多。
接着不要靠感觉来来学习,你觉得你现在学的很难,那就要继续,把你的想法能力,分解成一个一个部分,逐个攻破,不断克服困难,付出的努力越多,你学习的就越深刻,记忆就更牢固。
最后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你打算努力到什么程度,打算承受多大的风险,这也要考虑在内,以便形成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每个人都可能不同,据专家说环境、情绪、社会、感知、生理、心理都会对学习风格有一定影响,并且有证据显示,这些是对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检索练习着意味自我测验,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应当成为你的主要学习方法,从此放弃反复阅读。有效记忆,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建立自己的学习风格。弗朗西斯说,登高位之人无不沿旋梯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