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接近年底的这几个月,最令人应接不暇的,就是扎堆的婚礼。安静的微信界面突然跳出一张电子请柬,从不联系的人忽然给你打电话,一直没有交集的人突然频繁在你朋友圈下面点赞······
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或者我自身也是在今年的盛夏完成了婚礼。自从国庆以来,我都记不得目睹了多少对新人携手走进婚礼的殿堂,也记不得收到了多少请柬,甚至,接下来的两个月邀请依旧会排山倒海扑面而来。
因为结婚的人真的太多了,我担心忘记出席,在家里面最醒目的位置一个一个的列举了新人的名单,每完成一次,我再打上勾。担心因为忙碌或者不能亲自参加婚礼,忘记给份子钱,让别人误会了,所以只能选择这个幼稚的举动。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种份子钱,听说从周朝的时候就诞生了。
以前我觉得份子钱就只是一个象征,但是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在说:份子钱就是友情的一面照妖镜,一个人和你关系怎么样,结一次婚就知道。
我跟刘先森结婚的时候,把所有的送过礼的名单好好的记下来了,做完这项工作之后,发现份子钱这种东西,其实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并不是份子钱送的越多,你们的感情越好,也不是因为份子钱少,你们就从此不再联系,甚至因此戴上了有色眼镜去衡量这份感情。我内心也一直告诉我自己:永远不要用这种东西去绑架我们的之间的感情。
我的闺蜜,我最好的几个铁哥们,送了我非常丰厚的红包;
有些不常联系的同学,平时没有过多交集,送来的红包也令人意外,因为我觉得她们估计不会来了,但还都来参加了;
有些我没有邀请的人,看到我婚礼发了朋友圈,还特意送来祝福然后微信发了红包;
有几个外地的读者,给我发的文章献上了大大的赞赏,并私信我表示祝福;
有少数关系还不错的朋友,还有些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并没有送份子钱。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因此去撇清些什么东西。
刘先森这边也是如此,他很铁的几个兄弟送了好几千的大洋,也有平时关系非常好的朋友送了一点意思一下,特意跟刘先森说:月光了。其实我们都理解他们之间的情深意重,并不是因为这点份子钱去改变些什么。
很多人说,份子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恶习,按照亲疏远近,分为三六九等。
可是,我们一生中遇到的这些亲人,朋友,同学,怎么能如此赤裸裸的明码标价呢?
不要让份子钱成为友情与金钱之间的一场对抗,人脉也许依靠金钱来维持,但朋友讲究的应该是感情。
送礼只应该是朋友之间一种简单的仪式感,它不是为了攀比,只是表达了一种关系:你在我心里无论怎样,依然重要。
有些公司的企业文化我很欣赏,结婚只发喜糖,不随礼,大家就当做公司聚会,这种风气好很多。也有些公司每个部门凑点小钱,凑个吉利的数字,比如666,算作对新人的一个祝福,这样也挺好。
在份子钱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保持一个基本的平衡和默契,红包只收不送,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失衡的,你结婚的时候,别人送你送礼,一定要记下来,等别人结婚的时候,你一定要还回去。
如果对方是已婚人士,你没有机会给对方回一份婚礼红包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在其他时机或者场合中去“弥补”。
我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亏欠,很多时候宁可吃亏的是自己,也不想别人对我有什么成见。几年前几个朋友结婚,我送的是500,这次我的婚礼,他们送了我666,临走的时候,我又包了188的红包给他们的孩子当做见面礼。
这一点,我想我是赤裸裸的遗传了我妈。亲戚送的份子钱多余当初爸妈送出去的份额,我妈也总会给那些亲戚的小孩发个红包补上,就怕心理亏欠别人什么。
写在最后,
真的不要用份子钱去衡量你们之间的感情,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不要因为份子钱让自己产生过多的经济负担。比如我和刘先森,这几个月扎堆的婚礼,已经严重超出了我的预支。
结婚,原本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谈钱伤感情,不要因为份子钱这个事情,编造了人间百态的故事集。
婚姻本身是虚无爱情的仪式,份子钱的厚薄不该成为衡量我们人情冷暖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