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已经睡熟了,由于她明天有课,我把屋子里的灯关了,打开手机上的灯,拿起来了这本书。
这样就没有做笔记,非常快速的了解了书里面的情节。等到合上书,闭起眼睛,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
其一,“两个人做活中间,由不得相视一笑,传达着内心无限的感情”“两个人这时候就干不成活了,依偎在一起,静静的坐在热炕头上,好像互相倾听对方的心跳声。”什么是幸福,也许就是这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与安宁。少安与秀莲,家本离得很远,两人从未见过, 但是,当他们第一眼看见对方,便知道那将是陪伴自己度过一生的人。就是那一份信任人,秀莲一心疼爱自己的丈夫、一心谋划家庭的生活,少安虽经常挂念父母亲及兄弟姐妹的生活,但也没什么抱怨妻子的,他知道妻子也是为了他、为了自己的小家。这两个大字不识、有什么大道理的人,却懂得生活的真理、幸福的真谛。
其二,“孙少安实在忍不住了。他突然从公路上转入一块庄稼地,找了一个四处看不见人的土圪,一下子扑倒在土地上,抱住头痛哭起来。” 孙少安去学校看了自己的妹妹,给妹妹钱,她没有要,妹妹是不忍心哥哥与嫂子产生矛盾。孙少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父母亲分家了,他感觉仿佛与家切断了所有的联系。这一个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同父亲一起养家糊口的人,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那些家人。但是,一面是自己结发的、同甘共苦的妻子,一面是自己的父母与手足,他太难取舍了。他当这个家的主心骨太早了也太久了,却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他是这个家的付出者,在别人好心拒绝他的付出时,他感到“一颗伤痛的心像是泡在了苦涩的碱水里。”
其三,“孙少平正背对着他们,他在麦秸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的看书。那件肮脏的红线衣一直卷到肩头,暴露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脊背——青紫黑癜,伤痕累累!” 孙少安去城里见弟弟,看到的第一幕却是这样的,这应该是让他想一千次也不会想到的,但哥哥也许只是看见了他生活的艰辛。同行来的田晓霞,也许最懂他对书的痴迷和对知识的渴望。“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孙少平没有。在这里,他是个两面人,白天融入在工人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不使自己成为一个“异类”;夜晚努力的创造机会看一些心爱的书,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用精神的充盈来弥补。曾经上学时,那个因家庭贫困而有些自卑的人,如今在知识的浸润下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并能昂扬起头颅。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做着一些平凡的事,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为了心中的渴望,可以忘却自己。不仅在书中,在生活中难道每个人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