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就是体谅父母的辛苦,理解朋友的不容易,遵从领导的意愿,连向爱人提要求都要想想该不该。
1 我的故事
我从小其实特别倔,常因为不愿多穿一件衣服,多吃一口饭而跟父母闹别扭。但从高中开始却突然懂事了,包括学习和生活。
在别人眼中,分数是命根子;但在我眼里,分数是钱串子。顺利考入重点高中时,得到的不是对我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的肯定,而是亲戚朋友的“艳羡”:好姑娘,又给你爸爸省下钱了,少考一分可就得多掏一千块啊。读大学的七年里,我每年都很在意、很努力的争取到了奖学金,还尝试做着各种兼职和实习。这一度是我引以为豪的懂事,如今想起来,对缺钱的恐惧,远大于对优秀的追求。
常常在帖子里看到一些女孩抱怨朋友放自己鸽子,埋怨朋友忘记自己生日,嫌弃朋友不帮助自己,在我看来,不就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嘛,要不要这么矫情。我所理解的友情,从来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为什么不”,“别人帮你,是天大的幸运;别人不帮,是公正的命运”,这种价值观让我们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很好,唯独少了些亲密,因为我们都太懂事了。
单位要分科室了,领导找每个人谈话,征求个人意见。有的同事坚决要求在某科,有的同事斩钉截铁地拒绝留某科。而我,表达了更愿意在某某科室后,在谈话结束时弱弱地说:我服从组织安排。我不想让领导为难,结果最终为难了自己,都是懂事惹的祸。
闺蜜说,我能跑完十年异地恋马拉松,除了爱,更重要的还有懂事。每年情人节都是开学的时候,每年生日都是最忙碌的考试周,但从没有因为缺了一次礼物就问“爱不爱我”,就闹分手,我们两个独立的水瓶各自精彩,一起美好。
我的妹妹从小也特别懂事,三岁的时候,爸妈没法照看她,就寄宿在奶奶家,偶尔睡午觉时,坐着小板凳趴沙发上睡,因为奶奶不想白天把床单弄脏弄乱;和亲戚朋友出门时,绝不会主动要求买东西,即便要给她买,都会说不需要。因为如果不懂事,不招人喜欢,妹妹担心没人照看她。
毕淑敏在《没有少作》一文中,这样写到:在我有生之年,凡是我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都不会假以他人。不但是一种自律,而且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凭自己的努力,已无法完成这一工作,我就会放弃。
懂事于我,不仅仅是自律或尊重,最深的是怕被拒绝,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一种恐惧。于是,在每一段关系中都不会轻易的提要求,都不敢轻易的提要求,总是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每一份关系。
2 武志红老师的故事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新书《巨婴国》中讲到了中国式好人,其中两节内容让我不自觉的对号入座:《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懂事,或是最深的绝望》。
他讲述了自己一岁四个月因为绝望而从此不再哭闹,讲述了初恋三年中,一千多个夜晚每夜梦里找不到恋人的绝望,讲述了父母因与爷爷奶奶的冲突差点自杀,挣扎着生活的无助。父母“别出事,别惹事”的行事准则深深地烙在了他的潜意识中,但他已经开始觉察,并为了活出自己,在化解这种恐惧。
武志红老师这样总结:懂事,真不是一个什么好东西。它表面上为家长带来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出于恐惧——“别惹事别出事,否则……”
3 孩子的故事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不用这样“懂事”,他可以更健康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想要关怀就张开双臂,只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就不要背负那么多“懂事”的包袱。
参照武志红老师解答“如何让家庭不再出产中国式好人?您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建议是?”的三点建议,我想我也能从这几方面着手改进:
第一,在孩子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和亲密的互动
记得月子里给孩子哺乳时,老人教了一个妙招,要在宝宝吃的有些累时,抚摸他的太阳穴,抚摸他的外耳廓,这样不容易睡着。后来,断奶后渐渐遗忘了这招。
最近,孩子精力特别旺盛,总是不愿意睡觉,就在哄睡过程中,想起了这招,故技重施,意外的发现他更容易安静下来,好像也很满足。捏捏小手,揉揉小脚,挠挠脊背,摸摸头头,两岁宝宝真是乐在其中。
我们这个年代的新妈妈都讲究科学育儿,在宝宝吃穿用方面特别紧张,生怕照顾不到位。对于小宝宝,妈妈的抚摸可能比质量最好的衣服,最有营养的辅食更值钱更有用。
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
老人带孩子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又不听话?要听话~~有一段时间,我也被父母传染,以这句话为生气和教育的触发点来训孩子,以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要求孩子。以至于两岁多的他已经会在想要做某件事情时以“我会听话”为筹码来和我讨价还价,这让我有些震惊,也突然有些心疼。
“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这个坑太深了,我们太容易掉进去。为了防止越陷越深,我尽量克制潜意识里的控制欲,并且用“我们来讲讲道理”代替“听话”,希望可以慢慢改进。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而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
关于这一点,真的是有些陌生,暂且说说创造力吧。
孩子特别喜欢搭积木,每晚都拉着我陪他一起玩。刚开始他会自己搭简单的,后来让我先搭,他看着。现在,他喜欢照猫画虎,搭出来的跟我的一模一样。孩子也许正处在模仿力爆发的阶段,这可以理解。但同时我也“戒备”了,是不是自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他原先自己搭的积木可比我搭的有趣多了。
这个内容还是有很多需要去了解学习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做健康的自己,不用小心翼翼的“懂事”,成为一个有爱,敢爱,会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