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黛玉外貌描写这一段,其中描写眼睛这一句各版本记录不一。更多被接受的就是标题这两种说法:1教科书采用版-似喜非喜含情目;2很多红学家认同的另一种说法-似泣非泣含露目。
周汝昌,刘心武的观点是比较认同是第二种说法,似泣非泣含露目。他们的理由是林黛玉当时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样的句子形容一个未及豆蔻小女孩不是很恰当,而“似泣非泣含露目”形容这个攒着一生的眼泪的林黛玉就很传神了。
首先这个理由我是无法认同的,未发育的小女孩真的是不懂情的吗,你看小戏骨版本的《红楼梦》你会相信这个年纪的小女孩是不懂情的吗,我觉得是懂的,这是人所共有的天性,何况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回想我们的小时候,七八岁还看不懂电视的时候,也会喜欢白衣飘飘的花无缺,也会觉得“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吧。我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喜欢白衣飘翩翩武功盖世古装大侠的小女孩,所以不接受这样的理由。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同一回目里两次写贾宝玉外貌是怎么写的,“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同一回里出现的句子,如果认同描写贾宝玉的这些句子,而不认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一句,那不是只许公子有意,就不许姑娘有情了?
单看下写林黛玉这一段外貌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唯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一整段都很美,活脱脱一个病美人,写眼睛这一句却是其中传神的一句,情的表现最在眼睛。若换成“似泣非泣含露目 ”,倒缺了点神采,美则美矣,却是个木美人。况且这一段是贾宝玉眼睛里的林黛玉,彼此看对方是似曾相识的有情人,就算是贾宝玉的“情 ”倒映在林黛玉的眼睛里,也不会化作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