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把儿子送出门上学去,正在手机上看书,一个微信消息提醒蹦出来。原来是老公把儿子的期中成绩发到家庭群里了,点开一看,儿子这次在级里排名一百七十多名,比上次整整退步了九十多名,老公平时不怎么管儿子的学习,还觉得这名次是市里名次,还自我感觉良好。
我又仔细一看,儿子这次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都很不理想,心里有些不敢相信,想着自己还没收到短信,怀疑这是不是这次的成绩。我赶紧查看短信息,点开之后,最上面的信息赫然出现,数学76,物理41的成绩分外刺眼。
儿子今年八年级,之前的学习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基本不用操心。一直很懂事,也很听话,经常被亲朋好友夸奖。虽然现在也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知道“听话,懂事”有时候是“一叶障目”的成长词汇,但是,毕竟还是很省心。可是这学期开始,儿子的成绩开始断崖式的下降。和他谈的时候,他说是一时的失误。他也说他尽了力,我便也不能再说什么。只想着,可能,下一次就好了。可是,连续几次出现这样的问题,儿子仿佛也已经习惯了。学习状态明显懈怠。让他做作业,他的推三脱四,再想想他网课期间的屋门紧闭,早上起床的不喊不醒,做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
再想想他上学期期中测试成绩还是年级十二,心里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那一刻,真想劈头盖脸的说他一顿。可他不在身边,只能忍着,(现在庆幸,儿子幸好不在身边。不然,自己都不知道当时会说出怎样恶毒的话来。)后来想着这样不行,于是给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询问儿子近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说是询问,更多是对儿子的指责。曹老师安抚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再多关注他,尽量帮他把成绩提上来。挂了电话,又给老公打电话,又是一通抱怨。(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十足一个怨妈。)
在经过一个烦躁的下午后,第二天感觉冷静了一些。
回想起之前的自己的各种焦虑,实在是于事无补,除了徒增烦恼之外,也并不能对儿子学习有任何益处。
设身处地想,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心里一样仓皇迷茫,身体和心理都悄然发生变化,学业紧张,压力巨大,儿子又是把什么都埋在心里的孩子,我一直觉得儿子心里压着很多东西而无处释放。自己上班不也是一样吗?付出不一定都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就指责没有付出,似乎也有失公允。
后来,偶然翻到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写青春期“门”的多维意义,差点泪崩。
“我想理解你,我也期待得到你的理解。如果这个过程来得有点慢,你一定要等等我。有时候我听不懂大段大段的话,虽然那似乎叫做肺腑之言。我也不理解你的言下之意,我愿意简单直接听到最真诚的话。
我愿意向你敞开我自己,但是也请你不要人为地帮我把它关上。关上它,我也很孤独,很难过。我不说话的时候,内心里其实有千言万语,只是说不出来。你的责骂像刻在我心上的一把刀,我假装听不见,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表情,没有声音,你以为我无动于衷,但是这些不被理解的失望都刻在了心里,让我自责,也让我愤怒。”
看到这样的内心独白,我有些后怕,儿子是不是也曾有这样的呼唤,而我对此却完全不知情,他不断用无言的呼唤寻求父母的理解与懂得,而换来的可能更多是父母失望的眼神与叹息,虽然我自认为自己从不曾打骂过孩子,但这些软暴力甚至比严厉的批评与责骂更咬噬他的自信与心灵。
但仅仅是后悔与自责并不能解决问题,我想着就事论事,孩子星期天回来,先和儿子深入谈一谈,听听他的想法,然后再把数学和物理的期中试卷认真分析一下,找找经验和不足在哪里,需要什么帮助,接下来有什么样的打算,自己还要放下很多的“你应该”——“听了学了课就应该会”“就应该考高分”。
自己要学着拥有一颗平常心。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即刻有效。孩子行为的形成和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习等待的忍耐,学习放低阶段性预期,学习不做一个完美的父母,学习不奢望一个完美的孩子。“
最重要的要告诉孩子,无论如何,我爱你,我的孩子。我是第一次做父母,你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都是第一次,我们就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吧!
2020025